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楼道晨读声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楼道里传来了细微的翻页声,像晨鸟啄食般轻碎。我循声而去,便见一位老人坐在自带的小凳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摊开一份报纸。她读得很慢,偶尔用红笔在报纸上划着什么,嘴唇微微翕动,却几乎听不见声音。

  起初我以为是谁家老人出来躲清静,后来才知这是她每日必修的功课。无论寒暑,她总是清晨六点半准时出现在楼道靠窗的位置,借着晨光读报。她读书的姿态很特别,腰背挺直,左手按着报纸边缘,右手执笔,读到会心处便轻轻点头,仿佛在与作者隔空对话。

  有一次我早起出门,正遇上她读到一篇好文章,竟忘情地念出了声。那是一篇关于故乡变迁的散文,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久违的庄重。我立在转角处不忍打扰,听她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念完最后一段:“故乡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心头上的一颗痣,时间愈久,颜色愈深。”

  后来从邻居口中得知,老人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教了三十多年的书。老伴去世后,孩子们想接她去新家,她却执意留在老房子里。“这里有我习惯的光线和空气,读书人挑地方。”她这样解释。

  我渐渐留意到她读书的内容,有时是国际新闻,有时是科普知识,更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她的红笔不会圈画明星八卦或广告,总是在那些有筋骨、有温度的文字下留下痕迹。有一次她不在时,我瞥见遗落在窗台上的报纸,副刊版面上密密麻麻的红线,竟将整个版面连成了一幅奇特的地图。

  “人老了,脑子不用就会生锈。”这是她对自己晨读习惯的唯一解释。她说这话时正在楼梯间慢慢上行,手里捧着刚取回来的新报纸。那身影在昏暗的光线中显得格外倔强,仿佛一位坚守阵地的老兵。

  我不禁想起自己书架上半年来未翻动的书籍,和手机里刷不完的碎片信息。我们这代人拥有前所未有的阅读便利,却失去了阅读的专注与虔诚。而这位老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保持着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与热爱。

  某个雨天的清晨,我发现她不在老位置。犹豫片刻后,我敲响了她的房门。她开门时显得有些惊讶,随即笑道:“今天光线不好,就在家里读了。”我瞥见屋内陈设简单,最醒目的是靠窗的书桌和满满一书架的书报。墙上挂着她与学生的合影,照片中的年轻人正为她献花。

  “教书的时候养成了习惯,一天不读点什么,就觉得对不起这双眼睛。”她说着,递给我一杯热茶。我看见桌上的报纸已经读了大半,红笔搁在一旁,笔帽还没有合上。

  离开时雨已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窗台上。我突然明白,她读的不仅是报纸,更是一种与世界的连接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日复一日的选择显得尤为珍贵——不是被动地接受推送,而是主动地寻求理解。

  此后每次在楼道遇见,我们都会相视一笑。有时她会推荐某篇“写得真好”的文章,我便特意找来看。透过那些被红笔圈画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老人如何用最笨拙也最聪明的方式,抵抗着遗忘与衰老,守护着思想的光芒。

  楼道里的晨读声依旧,日复一日。它不催促,只陪伴;不说教,只存在。而这存在本身,已是喧嚣时代里一首温柔至极的歌。(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