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平安
又是一年开学季,“秋老虎”还在发威,中午的日头晒在身上火辣辣的,儿子小炜背着塞满换洗衣物的迷彩包,我将他送到学校时,看到他眼神里藏着几分期待,又掺着些许紧张。这是他军训的第一天,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穿上迷彩服。
晚上视频通话时,小炜兴奋地说,开营仪式后,教官开始选拔临时带操员。“谁有信心喊口号、整队列?”话音刚落,小炜就鼓足勇气举起手——在家时他总说自己“社恐”,他的勇敢还真让我觉得有些意外。或许是少年人骨子里的好胜心,或许是那身迷彩服突然给了他底气,教官说他站到队伍前,喊出“立正!稍息!”时,声音虽不算洪亮,却格外认真。
从那天起,小炜的军训就多了一项“额外任务”。每天清晨,他比其他同学早半小时到操场,跟着教官学喊口令、练动作;白天带操时,他要反复纠正队列里的小差错,“向左转——”“齐步走——”的口号一遍遍地喊。第二天晚上视频,他兴奋地跟我炫耀:“爸,我们班队列是全年级最齐的!”可我注意到,他说话时声音有些沙哑,像蒙了层砂纸。
到了第三天,小炜的嗓子彻底“罢工”了。我去送换洗衣物时,远远看见他站在队伍前,嘴唇动了好几下,才挤出微弱的口令,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迷彩服的后背早已湿了一大片。休息时,他接过我递上的润喉糖,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爸,原来喊口号这么累,今天教官教我用腹式发声,可我总掌握不好。”正说着,李教官走过来,递给他一瓶胖大海:“小子,别硬撑,保护好嗓子才能带好队。”
军训第五天时有场拉练,五公里的路程对这群刚脱离初中的孩子来说并不算轻松。小炜说,走到一半,班里有个同学体力不支,脚步越来越慢。小炜没多想,伸手挽住同学的胳膊,一边帮他调整呼吸,一边低声鼓劲:“再坚持坚持,前面就到终点了。”那天的太阳格外强烈,事后教官对我说,他看到小炜的迷彩服上结了层淡淡的盐霜,额前的碎发黏在皮肤上,可他还是笑着帮同学拿水、递毛巾。
在闭营仪式那天,小炜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他的嗓子还没完全恢复,声音依旧带着沙哑,却比任何时候都坚定:“以前总觉得军人的坚韧是课本里的词,直到看见教官们凌晨五点就起来检查场地,看见他们即使嗓子哑了,喊口令依旧有力……原来坚韧不是不疼,是疼的时候还能继续往前走。”
我看着台上那个站得笔直的少年,忽然想起军训前他还在抱怨“肯定会很苦”,如今却能笑着说起嗓子哑、脚磨泡的日子。那身被汗水浸透的迷彩服,那道沙哑却响亮的口令,还有军营里学到的坚持与担当,或许就是这个开学季带给他最好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