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慈梦想小屋” 让困境青少年在爱中成长
日期:09-08
□记者 汪佳璐
日前,在新街街道困境青少年小欣家中,施工人员在其房间的学习桌上摆好一盏护眼台灯,加上周围崭新的白色墙面、光滑的木地板、铺着柔软床垫的床等,营造出一个温馨的专属空间。“以前只能在餐桌上写作业,现在有了自己的学习桌,终于能安安稳稳看书了。”小欣抚摸着学习桌,眼里满是欣喜。这一改变,源于团市委在市慈善会支持下启动的“宜慈梦想小屋”项目。
“宜慈梦想小屋”项目是团省委“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在我市的具体落地举措,也是我市今年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行动”的精细化延伸。其聚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青少年群体,以“三面改造、六物到位”(即对房间的顶面、墙面、地面进行施工改造,配备床、衣柜、学习桌、台灯、窗帘、被褥等六大家具和生活用品)为标准,既改造居住环境,又传递持续关爱,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为让每一份爱心都精准落地,项目团队坚持“量身定制”。项目启动之初,团市委组织各基层团委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困境青少年家庭。有的孩子跟着年迈祖辈生活,房间墙面渗水、地面坑洼;有的家庭因变故无力打理生活,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经过反复摸排核对,21户最需要帮助的家庭被纳入今年“宜慈梦想小屋”项目名单。改造过程中,“安全”与“实用”是两条硬标准。墙面漆选无甲醛款,地板选防滑易清洁的材质,窗帘选遮光又透气的布料……“孩子要长期住,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施工队相关负责人周健介绍说,床的高度、学习桌抽屉的设计等细节,都考虑到了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如小欣的学习桌特意采用圆弧边角,避免磕碰;衣柜高度贴合她的身高,方便自主整理衣物。不只是小欣家,在和桥镇的小萌家,房间曾因年久失修导致墙面斑驳、雨季潮湿发霉等问题,施工人员为其重新做了墙面防水;在高塍镇的小高家,房间内原来堆积了大量杂物,施工队先帮忙清理,再按“三面改造”要求施工,考虑到家庭收纳的实际需要,还为他家定制了榻榻米床铺……这些设计和今年全市的改造标准一致,既统一规范,又照顾到了每个家庭的不同需求。
在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更有“不打烊”的关爱。每间“宜慈梦想小屋”关爱对象都配有“1+3”帮扶小队,由1名团干部牵头,联动村(社区)志愿者、学校老师和“希望家长”定期上门走访。小欣的帮扶小队里,“希望家长”会定期和她聊天谈心,带去宜兴新华书店赠予的课外书,引导她打开心扉、开拓眼界。“以前总觉得自己挺孤单的,现在常有人记挂着,像多了几个家人。”小欣说。今年“六一”前夕,这样的关爱通过集体活动升温。团市委联动市司法局开展“童心筑梦”庆“六一”公益活动,邀请部分“宜慈梦想小屋”关爱对象等前往丁蜀镇建新村,参与红领巾共享课堂、端午互动课堂,让他们敞开心扉,增强社会融入感。除此之外,多维度的关爱持续传递,结合公益暑托服务、青少年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等,为“宜慈梦想小屋”关爱对象提供暑期作业辅导、课外兴趣培养等素养提升服务,同时联动专业青少年社会组织签订入户走访协议,由专业社工对他们开展关怀和心理调试,构建深层次支持网络。
眼下,今年21间“宜慈梦想小屋”已全部建成交付。与此同时,团市委联动市青商会推动“追光逐梦”青商公益圈项目落地,走访时为“宜慈梦想小屋”关爱对象发放抱枕、书籍等慰问物资。专业青少年社会组织也已同步启动入户走访及心理疏导,并“一户一档”建立帮扶档案。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宜慈梦想小屋”146间,覆盖全市18个板块。“下一步,我们将联动专业社会组织建强‘希望家长’队伍,常态化为困境青少年提供更大的精神支持。”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中青少年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