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俞 婕) 涂上黏合剂、为破损档案附纸……近日,在市档案史志馆修复室内,档案修复专家正小心翼翼地对一件书画档案进行修复。经过十余道工序后,原本泛黄破损的书画档案,重新挺括平整、焕发生机。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以史鉴今和教化育人的作用。部分档案在捐赠进馆前,由于保管不善或年久失修等原因,容易出现虫蛀、霉变、脆化等破损情况,亟须开展抢救性修复。近年来,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市档案史志馆持续开展老旧档案修复工作。自2018年起,先后开展《路氏宗谱》《褚氏家谱(四备堂)》《信邑陈氏重修族谱》《黄塘谈氏宗谱》等7套62册家谱的修缮工作。今年,在老旧家谱修复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该馆全面排查馆藏书画及古籍档案,筛选出《西园雅集图记》《国山碑拓片》等18件需修复的书画档案,开展修复保护工作。
“修复档案需要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才能让残破档案‘重获新生’。”市档案史志馆馆长蒋宁鹏说,在档案修复过程中,修复工作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以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为原则,针对不同破损状况制定详细修复计划。具体步骤包括分析评估、方案制定、前置处理、揭粘揭旧、除尘去污、修补破损、托裱加固、档案后处理、档案装订、质量验收、移交归档等专业工序,每一步均需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据了解,本次修复的18件书画档案,涉及山水画、书法条幅、碑刻拓片等多种类型,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地方文献和艺术价值。全部修复工作预计耗时3个月左右,完成后将显著提升这批档案的保存状态,并为后续数字化利用与展览展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