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探访了江苏省委宣传部离休干部、95岁的周淑真。“那时,父亲和同志们奔波于革命救国,新四军的‘先生’就在胥锦的三洲实业中学教我们读书、明理。16岁时,我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加入了革命队伍!”提起父亲周志泉烈士和胥锦村,她的声音轻柔了些,仿佛穿越回那段灼热的历史岁月——1943年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进驻太华山区后,胥锦村及周边成为“苏南小延安”,教育火种的保存与传递,是这段历史中的动人篇章之一。
胥锦村青瓦白墙的董氏宗祠内,1944年诞生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创办的唯一一所中学——三洲实业中学。为解决日军奴化教育下适龄学生失学问题,并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这所以苏浙皖交界地命名的学校担负起特殊使命。在艰苦条件下,时任校长张之宜带领十多位教员、七八十名学生,将《论持久战》与珠算以及军事训练一起列入课程。周淑真回忆说,时任新四军十六旅政委江渭清等人常在大门旁的树下空地作报告,师生们坐在砖头上聆听抗战形势分析,那些关于民族存亡的铿锵话语,与祠堂梁间的鸟儿呢喃交织成独特的课堂交响。听说前线物资紧缺时,学生们主动组织将节省下的大米、募集来的草鞋送往部队,自己靠啃高粱、挖竹笋度日,并经常看望伤员,夜晚轮流放哨……如今,三洲实业中学旧址已被修缮一新,入选江苏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我们村处处都是红色印记。”胥锦村党总支副书记董万三介绍说,胥锦村曾是抗日战争后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据资料记载,1943年10月,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署机关等进驻胥锦村及周边地区,陈毅、粟裕等曾在此浴血奋战。同时,三洲实业中学为新四军输送了不少青年干部人才,故胥锦一直有着“苏南地区党的干部摇篮”称号。
“胥锦村的孩子都是听着胥锦支前骡队等红色故事长大的。”董万三说,他爷爷董大林年轻时就是胥锦支前骡队的骨干。他记忆最深刻的,是爷爷讲述的1945年初那个霜寒露重的深夜:为支援前线新四军抗日反顽,董大林和10多名村民牵着驮满军粮的骡队趁夜向天目山进发,翻越襄王岭时,粮食险些滑落山崖,他们扑上去用身体阻挡,粗布衣衫被岩石割裂也浑然不觉。摸黑走了约80里山路,这支队伍最终在第二天凌晨赶到浙江孝丰前线,完成了任务。董大林口中新四军首长紧握他们双手的回忆,与如今胥锦村村口的拴骡石旧址,一起成为这个山区红村革命史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