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宜兴奏响生态和谐“交响曲”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此次调查,共记录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物种64种,较首轮调查增加27种,增幅高达73%;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83种,较首轮调查增加38种,增幅高达84.4%。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核心生境,近五年面积净增239.7平方公里,连续性与完整性显著增强,为物种繁衍构建稳固栖息地。

  本报讯(记者俞 婕/文 通讯员周惠民/摄) 近日,由宜兴生态环境局牵头开展的宜兴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野外工作结束,一份硬核的生态“答卷”新鲜出炉:全市共记录到2281种物种,较首轮调查增加383种,增幅达20.2%。这标志着宜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成果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宜兴是全省陆生动植物最丰富地区之一,也是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市(县)区之一。2023年6月,宜兴龙池山“生态岛”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为更好地检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全面系统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2024年初,结合“生态岛”建设,宜兴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拉开县域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序幕。“这次调查中,先进技术的应用让调查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监测实时性、精准性和广泛性显著提升。”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开展调查过程中,调查团队基于网格化布样与标准化调查流程,将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遥感解译、样线(点/方)法、AI声纹监测、红外相机监测、环境DNA监测等调查手段,对生态系统开展了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经过持续一年多的调查,宜兴的物种家底持续丰厚,全市生物多样性呈现‘全面增长、多点突破’态势。”宜兴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全市记录到的2281种物种中,有陆生维管束植物843种、陆生脊椎动物273种、陆生昆虫439种、水生生物726种,四大类群均同比增加。其中,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幅显著,超4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濒危物种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更成为本次调查亮眼的“增长极”。数据显示,调查中,共记录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物种64种,较首轮增加27种,增幅高达73%;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83种,较首轮增加38种,增幅高达84.4%。值得一提的是,首轮记录到的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次均有发现,且不少物种活动范围有所扩大。

  鸟类繁盛是生态健康最直观的指示。清晨的雅达·阳羡溪山,摄影爱好者卢克架起了“长枪短炮”追随鸟类踪迹。“这几年观测到的鸟类越来越多,宜兴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卢克说,这几年,他捕捉到了很多罕见鸟类身影,印证着宜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一直以来,宜兴始终锚定“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目标,陆续开展沿太湖水生态湿地群、“三氿”湿地修复、生态缓冲湿地等工程,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水鸟营造出宜居家园。去年越冬期间,调查人员还在竺山湖、阳羡湖、徐家大塘、滆湖、横山水库等水域湿地,多次观测到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珍稀水鸟的身影。与此同时,猛禽种群的回归,也彰显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效。在本轮调查中,调查人员新发现7种老鹰和4种猫头鹰,包括游隼、凤头蜂鹰、黑翅鸢等,主要分布于横岭、龙池山等植被茂密区域。凤头蜂鹰迁徙期间,调查人员甚至在横岗岕一次性观测到21只凤头蜂鹰成群过境,显示出森林栖息地质量明显提升。

  江苏新物种的发现与“原住民”的扩繁,共同勾勒出宜兴生态向好的生动图景。相较于其他野生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对温度、水质、土壤等环境因子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蝴蝶对蜜源植物、温湿度、光照等微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它们的种群动态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在两栖爬行类和蝴蝶专项调查中,调查人员在柏山岗发现武夷湍蛙、在墙壁峰发现绞花林蛇、在窑庄路和青墩公园发现僧袈眉眼蝶、在黄墅水库和龙背山森林公园发现报喜斑粉蝶。根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8842名录”以及江苏省林业局发布的《江苏省陆栖脊椎动物名录(2024)》,这4项发现属江苏省两栖爬行动物和蝴蝶新纪录。与此同时,适宜生境和珍稀“原住民”种群也实现了双增长。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核心生境,近五年面积净增239.7平方公里,连续性与完整性显著增强,为物种繁衍构建稳固栖息地。浙贝母、白颈长尾雉、硕步甲等曾经因生境破碎化而数量稀少的珍稀“原住民”家族也逐渐壮大,在多地频频现身,自然种群实现稳定扩繁。

  成果的取得,既得益于宜兴境内丰富的地貌和生境,也归功于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扎实推进。近些年,宜兴打出了一套生态修复“组合拳”,采取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水源涵养区建设、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森林公园生态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等保障措施,为生物营造理想的生存家园。“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地,这些年,我们系统性地完善自然保护地保护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共建设9个湿地保护小区,预计今年再建成1个。针对物种栖息空间建设体系,我市“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现在龙池山‘生态岛’试验区已通过中期评估,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宜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峰说。“生态岛”上,投资1635万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已完工,集“观测、实验、科教、宣传”于一体;竹海镜湖通过新建水质净化设施,为珍稀桃花水母重现提供适宜生境条件;水源地涵养区构建起“水鸟—鱼、蛙—水草、昆虫”健康食物链……如今,越来越多的动植物选择在此繁衍生息,谱写着万物共生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