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断断续续地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习惯性地寻找隐藏在大街小巷里的各色书店,只有埋头在喜欢的书籍中时,才忘却了自己是异乡人的事实。
世事繁华,人心浮躁,带来真实和理想之间无法填补的鸿沟,阅读越来越成为小众的消遣。即便如此,一个爱书的人在不知名的路上,偶遇一家书店,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也许受书店里暖色灯光的召唤,也许被独特的装潢吸引,也许店里正好有几个看上去气息相投的看书人。
爱书的人,大都是聪明睿智敏感的,所以才会有人把书店比喻成“你一直等待的情人,风情万种”。可不是吗?一旦投入“情人”的怀抱,繁琐幽怨即刻抛到脑后,全世界只剩自己和书店。
一路走来,是书店串起美好的记忆。中学时代,新华书店里的书还都是简装本,不带塑胶包膜,买不起的时候宁愿站着看一个下午。青春里的记忆,幸好有那间小书店装点,像初恋一样标记在我的回忆中。第一次进入的新华书店以外的小书店,是小城繁华地带的一间书亭。一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热情地介绍他的书。正值青春的我,对言情小说和席慕蓉、三毛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每卖一本书,店主都细心地在书内页不起眼的一角盖上一个出售章。到现在,《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撒哈拉的故事》等都是我书柜中绝不外借的珍藏本。
1992年去省城,第一次来到那家叫做“遇见”的小书店,店堂布置得典雅质朴,一幅幅字画挂在四周墙壁上,一进门,人文气息就扑面而来。我第一次体会了一边品茶、喝咖啡,一边读书、记笔记的美妙感受。这是一个我进来就不愿离开的地方,它契合了当时我内心的需求。这样有情调的书店在我的小城是没有的,爱上它以后,我每个月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省城,就像去赴一场心灵之约。
常常幻想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小的书店,在巷子深处,古意幽幽,最好是冬天,架上摆放的都是我喜欢的书,屋内不多的几个人游走在书架间。我拿起一本书走到桌边的椅子上坐下来,旁若无人地看起来,屋外是雪花飞舞。如果我有一间这样的小书店,人生不论有怎样不堪的境遇都无所谓,它能弥补一切的不如意,让我觉得世间总有香甜。(夏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