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猫语,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研究”,说在猫的认知里,人类其实也是猫——不过是体型格外高大的那种。换句话说,我们把猫当宠物,猫却视我们为同伴。于是,当你出门,它依依不舍的目光里,或许藏着担忧:这“大猫”独自狩猎,能平安回来吗?而当你归来,它兴奋地围着你打转,或在猫抓板上撒欢磨爪,那是在为你的“狩猎”凯旋而欢呼,也为带回来的“猎物”而欣喜。
读到这番解读,不禁想起家中两只爱猫:一只是橘猫,一只是英短。朝夕相处数年,却常为猜不透它们的“猫言猫语”而困惑。不妨回放几个日常场景,试着破译一番。
场景一:凝望之谜。曾有养猫前辈告诫:切莫与猫长久对视,以免被误解为挑衅。然而现实中,我家橘猫却常常不明缘由地久久注视我,目光执着,甚至让人有些“心虚”,确认并无亏欠后,我总会摸摸它的小脑袋,感叹:“小家伙,你是不是想说话?就差开口了!真希望能听懂你的话啊。”如今对照“研究”细想,这凝视背后的密码,或许是欣赏与关切。正如人类长久注视对方,若非观察,便是表达喜爱。在猫的认知里,大概正用这种方式,向“另一只大猫”传递着“我很在意你”的亲近信号。
场景二:餐桌风云。每当全家围坐用餐,无论吃饱与否,猫儿们总爱跳上桌来“凑热闹”,赶也赶不走。有时难免心烦,觉得不够卫生,该让它们守规矩。可“研究”给了新视角:既然在猫眼中我们也是猫,那么当“猫群”围桌分享美食时,它们以主人姿态参与其中——或期待分羹,或只为融入——岂不是天经地义?强行驱赶,在它们看来,反倒显得无礼了。
场景三:晨昏的仪式。两只猫有个暖心的习惯:每晚睡前,必会送我们到卧室门口,那份恋恋不舍,宛如热恋中人的情愫。次日清晨,它们则化身“活体闹钟”,轮番用前爪有节奏地轻挠房门,提醒该起床了。以往只觉得贴心可爱,如今却有了新解:夜晚的相送,是对“辛勤狩猎”一天的我们表达关怀,或许还暗藏“能否同榻而眠”的小心思。清晨的“叫醒服务”,则是尽职提醒:该出门“捕猎”了!在它们心中,我们人类,大概是这世界上最勤劳的“功夫猫”。
人与猫相处的温情瞬间,养猫人都能列举许多。借助“研究”解读猫语固然有趣,但更重要的是在与动物相伴时始终怀揣一份平常心——彼此尊重,和平共处。善待这些小生灵,用心感知它们的“语言”,或许正是最温暖、最深刻的解读。
(杨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