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宜兴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实施的“不抵抗主义”。
1935年
●12月9日,在“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中,宜兴籍中共党员蒋南翔,受党组织委派,起草《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
1937年
●11月16日,日本飞机首犯宜兴城区,投弹轰炸西门外尚武桥附近的京(宁)杭国道。
●11月26日,日军中岛师团由凰川(现丁蜀镇大港村)进犯宜兴。
●11月30日,日军攻占宜兴县城。
●12月3日,日军进抵徐舍。至此,宜兴大部分地区陷于敌手。
1938年
●春,李复在共产党员朱廉、蒋铁如的帮助下,在臧西大亭村尹氏宗祠树起“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旗帜,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保卫家乡。
●12月,中共溧阳县工委书记张之宜、陆平东等开辟宜南地区,物色建党对象,开展党的活动。
1939年
●上半年,进步青年任保璞(任伯达)在张渚成立宜兴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团。
●7月26日,宜兴《战斗报》创刊,同时成立抗战时期宜兴最早的中共地下党支部——《战斗报》秘密党支部。
●9月,中共宜南区工委建立,由中共溧阳中心县委领导。
●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决定大力开辟太滆地区。
1940年
●3月,中共宜南区工委改建为中共宜兴县工委。
●3月,中共太滆工委建立,工委机关驻地设在闸口邵氏宗祠。
●4月,中共太滆工委在宜兴闸口创办太滆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突击报》。
●9月,中共太滆工委改为中共太滆中心县委。
●10月初,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下令,将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改编为新四军独立二团。
1941年
●1月,中共宜兴县委成立。
●2月17日,新四军二支队四团在李山歼敌200余人。谭震林致电嘉奖,称此战“奠抗日游击根据地树立之基,创宜武游击区歼敌之始,人民雀跃,敌胆为寒”。
●2月27日,“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成立。
●4月,新四军苏南部队整编为第六师,二支队整编为六师十六旅,下辖四十六团、四十七团、独立二团。
●11月,中共太滆特委成立,下辖宜兴等5个县(工)委;苏南行政专员公署成立,下辖宜武太、宜兴县等7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2年
●5月,中共苏皖区委决定撤销太滆特委,改称为太滆地委。
●6月4日,独立二团团部和一营驻地史家庄被日伪军包围,六四战斗爆发,太滆地委敌工部长孙宁等300余人牺牲。
●7月,官林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林心平在儒林树德堂药店治病时被捕,8月惨遭日军杀害。
●12月,宜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之宜任县长,发出布告实行“二五”减租。
1943年
●2月26日,日伪军2000余人开始对太滆、长滆、丹金武地区“扫荡”;3月初,日伪对茅山、太滆、丹北地区“清乡”。
●3月,太滆地委发动各县县委,组织群众多次拆除或焚毁日伪设置的竹篱笆封锁线。
●9月14日,2000余名日伪陆海军突然围困马山,袭击太滆地委机关和独立二团五连,4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10月,中共宜兴县委先后派任伯达、沈莹、张晖等开辟宜南山区。
●10月,新四军十六旅南下,进入苏浙皖山区,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机关、独立二团团部进驻襄阳、胥锦、北川等地,太华成为新四军的后方基地。
1944年
●1月,宜兴县委和县政府决定建立宜南办事处,任伯达任主任。
●3月,中共宜南工作委员会成立,军事上建立宜南大队。
●8月23日,新四军十六旅发起长兴战役,向日伪军发动全线进攻。
●12月27日,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南下,途经宜兴,1945年1月6日,与十六旅在长兴县会师。
1945年
●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宜兴等地武装编为第二军分区。
●6月,太滆地区群众积极支援天目山反顽战斗,筹集、运送大量军需物资。仅宜兴西渚一线,每夜出动千余民工和数百匹骡驴抢运支前。
●8月中旬,陈毅从延安来电,指示江南敌后部队。根据命令,宜兴地区军民立即有步骤地分路发动进攻。
●9月11日,百余名驻无锡日军在洋溪渡口被新四军三纵队七支队伏击全歼。
●9月14日,驻宜日军放下武器,撤出宜兴。宜兴收复。
(内容由宜兴市档案史志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