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金寨的色彩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 梅南频

  金寨的色彩,是刻在山河肌理里的史诗。它不是调色盘上随意晕染的色块,而是百年风雨里沉淀的信仰、生生不息的希望,是红色的热血、绿色的坚韧与金色的璀璨,三色交织,晕染出这片土地最厚重的模样。

  红色,是金寨的血脉底色。翻开金寨的史册,每一页都浸着滚烫的热血。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从这片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更有10万英雄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我曾站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展厅里,指尖拂过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家书。那是一位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写给家人的信,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吾今从军,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百姓求太平。家中老母勿念,待革命成功,必归乡奉养。”信的末尾没有落款日期,讲解员说,写这封信后不久,肖永正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再也没能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这样的家书,博物馆里藏着上百封;这样的故事,在金寨的每个村落都能听见。

  在金寨,红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人和事。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后,50多名红军女战士留在金刚台坚持斗争。她们白天隐蔽在山洞里,夜晚下山发动群众,用剪刀、锄头作武器,在敌人的“围剿”中坚守了3年。山洞里没有粮食,她们就挖野菜、摘野果;没有棉衣,她们就相互依偎着取暖。有人牺牲了,剩下的人就接过她的枪,继续战斗。如今,金刚台山洞里,岩壁上的烟熏印记、用来舂米的石臼,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红色,早已融入金寨的每一寸土地。走在金寨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红军村”“红军”的标识;田埂边的老槐树,可能就是当年红军战士歇脚的地方;村口的古井,或许曾为红军队伍提供过水源。每年清明,总有村民自发来到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野花、一杯米酒,告诉长眠的英雄:“如今的金寨,如你们所愿,太平而安宁。”

  绿色,是金寨的生命肌理。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坡陡,过去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守着大山却过着穷日子。但金寨人用几十年时间,在荒山上种出了一片“绿色海洋”。

  我曾沿着盘山公路前往金寨的马鬃岭林场,车窗外的景色从稀疏的灌木逐渐变成茂密的森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改变贫困面貌,金寨人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有位叫陈先志的老人,从20岁开始在荒山上种树,一干就是40年,他种下的松树足足有10万多棵,把昔日的“光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如今,马鬃岭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每立方米空气里的负氧离子含量超过2万个,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

  绿色不仅改变了金赛的生态,更点亮了村民的生活。在金寨的大湾村,曾经的贫困户陈泽申,如今靠着家门口的茶园脱了贫。像大湾村这样的村庄,在金寨还有很多。如今的金寨,是安徽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之一,漫山遍野的竹子、茶叶、板栗、猕猴桃,不仅让大山披上了绿装,更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

  金色,是金寨的希望之光。红色的记忆照亮前路,绿色的生态夯实根基,而金色,则是金寨人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的幸福图景。

  金寨现代产业园区里的一家生产光伏组件的企业,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还在金寨的荒山上建起了光伏电站。远远望去,山坡上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发电,板下还能种植牧草、中药材,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农业模式,让荒山坡变成了“金山坡”。

  在金寨的乡村,金色的希望也在悄然生长。斑竹园镇的电商服务站里,年轻的店主小李正在打包,包裹里装的是当地特产的天麻、木耳。他说:“以前这些山货藏在深山里没人知道,现在通过电商平台,能卖到全国各地,一年能赚十几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用手机和电脑,把家乡的特产销往远方。

  金色,还是孩子们眼中的希望。在金寨希望小学,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课间,他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这些孩子是金寨的未来,他们的眼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未来的憧憬。

  站在金寨的山顶眺望,红色的印记、绿色的山林、金色的田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这片土地曾因红色而悲壮,因绿色而生动,因金色而温暖。金寨的色彩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希望,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