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烽火岁月谱壮歌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 蓉

  9月的风掠过华北平原,裹挟着熟透的谷香与尚未散尽的暑气。我站在青石垒砌的抗战纪念碑前,看花岗岩上深深镌刻的“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指尖触过冰凉的刻痕,仿佛触到一段滚烫的历史。

  碑旁有位老人静静伫立。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三枚勋章被拭得锃亮,如三颗不曾黯淡的星辰。“那年今天,广播里说‘日本投降了’。”他忽然开口,声音像老旧的磁带机缓缓转动,“我正蹲在战壕里啃窝头,整个人愣住,窝头渣掉了一身。”

  老人的眼睛望向远山,瞳孔里倒映着80年前的烽火。“我们连队127人,最后站着听到胜利消息的,只剩9个。”他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摸出半块发黄的怀表,表盖内侧嵌着张模糊的集体照,“这是连长,北平的大学生;这是大个子刘,山东好汉;这是小四川,才17岁……”每一个名字都像一粒火种,在他浑浊的泪光里重新燃烧。

  夕阳西沉时,我跟随老人走进山脚下的抗战纪念馆。玻璃柜里静静躺着生锈的军号,喇叭口有一处凹陷——那是被弹片击中的痕迹。“司号员小陈牺牲前还保持着吹号的姿势。”老人的手指在玻璃上投下颤动的影子,“他说号声就是命令,只要号在响,队伍就在前进。”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组黑白照片:妇女们连夜纳着千层底布鞋,手指磨出血痕;孩子们趴在村口土墙上放哨,稚嫩的肩膀扛起比他们还高的红缨枪;书生模样的青年在黑板上教战士们写字,弹孔累累的墙壁上写着“中国不会亡”。这些细节像一根根金线,在岁月的织机上编出民族的韧劲。

  夜宿山村时,雷声忽然滚过天际。90岁的赵奶奶下意识把针线筐往桌底推:“哎哟,得把煤油灯罩起来,敌机最爱往亮处炸。”说完自己先愣住,继而不好意思地笑了:“老糊涂了,现在天上飞的是咱们自己的民航机哩。”她窗台上摆着一架纸飞机,用泛黄的《论持久战》折叠而成——那是她牺牲的未婚夫留下的唯一遗物。

  清晨薄雾中,我遇见一群系红领巾的孩子在碑前献花。他们用稚嫩的嗓音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歌声惊起白鸽数只。老人默默举起右手敬礼,晨光为他斑白的鬓角镀上金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烽火岁月谱写的壮歌,从来不是尘封的乐章,而是代代相传的血脉密码。

  离村时,山坡上的高粱正红得似火,沉甸甸的穗子低垂,如同无数鞠躬致意的背影。这些用鲜血浇灌的土地,终究长出了和平的庄稼。而那些深藏在皱纹里的记忆,终将化作星火,永远闪烁在民族的天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