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宋浣竹) 8月28日,市急救中心医生徐立手机上收到一条患者家属发来的消息:“徐医生,太感谢您了!我爸爸已经恢复意识,马上就能转普通病房了!”这条饱含感激的信息背后,是十多天前发生的一场生死竞速。
8月12日清晨,市急救中心接到市民庄女士的求救电话:“我父亲药物中毒昏迷,呼吸特别微弱,请你们快来!”接到指令后,徐立立即带领急救小组携带抢救设备出发。抵达现场后,急救团队迅速对患者庄先生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同步建立静脉通路,仅用5分钟就完成初步处置,随即启动快速转运流程,救护车拉响警笛,向市中医医院疾驰而去。
然而,转运途中,意外突然发生。原本意识尚清的庄先生陷入昏迷,心电监护仪显示其心跳、呼吸骤停。“快!准备胸外按压!”徐立当机立断下达指令。急救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护士迅速展开胸外按压,另一名医护人员同步准备球囊通气,快速清理患者气道,徐立则专注于开放静脉通路、抽取急救药物,随后跪在救护车地垫上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确保气道通畅。狭小的救护车车厢内,仪器的“滴滴”声与按压的“砰砰”声交织,众人的目光都紧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
10分钟过去,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循环;第15分钟时,徐立加快药物推注速度。直到抢救进行至第20分钟,监护仪上突然跳出规律的窦性心律波形,徐立立即俯身触摸患者颈动脉,感受到清晰的搏动。“有了!恢复搏动了!”车厢里紧绷的气氛瞬间缓和,患者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
救护车到达市中医医院后,徐立依旧没有丝毫松懈,立刻与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对接,详细说明患者中毒类型、转运中突发情况、抢救用药剂量及生命体征变化过程,确保后续治疗无缝衔接。在市中医医院医护人员的进一步救治下,庄先生成功实现脑复苏,意识逐渐恢复,各项生命指标稳步好转,于8月29日顺利转入普通病房。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急救中心已成功开展心肺复苏41例,成功率达26.67%,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为危重症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