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家庭大件垃圾 成“烫手山芋”
日期:08-30
近日,家住城东的市民周女士为处理一套旧沙发犯了难:联系二手回收几乎无人问津,托人清运则被告知要约200元费用,这套旧沙发成了“烫手山芋”。这类困扰并非个例,随着消费升级与居住环境改善,如何破解“旧的不去、新的难来”困局,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部分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在外“流浪”的背后,暴露出回收体系的几项短板。其一,投放渠道不畅。部分社区、小区未设置专用投放点、暂存点,居民只能将旧家具扔到小区垃圾投放点,等物业来处理。其二,资源化利用不足。虽有部分家具、家电可翻新流转,但因拆解成本高、利润薄,回收企业积极性不高。其三,专业处置知晓率不高。虽然我市在新街街道建有大件及园林废弃物处置利用项目,可解决不少大件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无处可去的问题,但因种种原因,群众知晓率、参与率还不够高。
破解这一民生“槽点”,还得多方形成合力。家庭大件垃圾并不等同于完全无用的废弃物,生产企业可以适当扩大“以旧换新”的服务范围;社区等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废旧家具家电交换活动,并加强环保宣传,引导居民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要构建更加专业便捷完善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如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推广App一键预约清运服务,让居民能够轻松选择线上回收服务;通过科学测算发布统一指导价,让消费者付费更安心;在投放环节,以社区(村)为单位设置封闭式堆放点;在运输环节,配备专业车辆,合理安排收运路线,按照需求及时收集;处置终端更要“两条腿走路”——对成色较好的可联合二手平台开展“旧物改造市集”等,对无法再利用的则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让家庭大件垃圾顺利安“家”,实质是为城市文明筑底,这不仅关乎环境品质,更是生活理念的升级。期待各方携手,进一步完善这套“废旧—回收—再生(无害化处置)”的生态闭环,让每件旧物都能体面“退休”,做到老旧物件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及循环利用,为无废城市、宜居宜兴建设增添更多绿色注脚。
(正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