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学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致力于革命与教育事业的进步女性,在抗战时期,她以文字为武器唤醒斗志,以行动为支撑支援前线,更以教育为根基培育民族未来,是抗日战争中“后方支援者”群体的典型代表,其事迹彰显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奉献。
傅学文1903年出生于新街陆平,曾就读于上海大同中学,1925年—1927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社会系学习。回国后,于1931年与邵力子结婚。1934年,在陕西创办助产学校,培养了一批妇产科医护人员。抗战期间,于上海复旦大学迁重庆复课时创办复旦附属小学。1939年和1943年担任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辅导院院长,负责收容救济从沦陷区来的妇女和学生,并组织职业培训、帮助安置就业。
20世纪40年代初,傅学文随丈夫邵力子出使苏联。时值希特勒突然进攻苏联,德军一度向莫斯科进逼。傅学文目睹苏联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敌,尤其是苏联妇女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抗击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令她钦慕不已,决心把苏联妇女的英雄事迹介绍给中国,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些实事。特别是苏联媒体报道的女英雄卓娅面对德军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事迹,每每看到,傅学文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她克服种种困难,挑灯夜战将俄文翻译成中文,并汇编成册,取名《丹娘》。此书详细记录了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1923年—1941年)的英雄事迹: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卓娅与一批热血青年参军抗敌。卓娅潜入敌后,在焚烧德军马厩时不幸被捕。她遭受酷刑期间,一直说自己叫丹娘,没有吐露半点秘密。11月,卓娅对行刑的德军士兵大声说:“你们可以将我绞死,两万万苏联人民会给我报仇!你们赶快投降!”她又对村民们说:“永别了,同志们!别怕,跟他们斗争到底!”
《丹娘》寄到国内,在重庆出版后引起轩然大波。这本书通过讲述苏联反法西斯英雄的抗争故事,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联系起来,让民众认识到抗战的正义性与全球性,尤其在青年群体中,丹娘的英勇形象成为反抗侵略、坚守气节的象征,鼓舞了无数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或参军报国,或参与后方支援,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结合。书中,丹娘坚信正义战争必胜,侵略战争必败,临死前仍颂扬着将来的胜利。这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也传递给了中国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再战必亡”的悲观论调,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当时,很多知名人士为《丹娘》题词作序,其中既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及无党派人士。他们尽管政见不同,但都颂扬丹娘精神,这显示了当时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有利于凝聚不同党派、阶层的力量,促进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位知名人士在《丹娘》“小序”中写道:“丹娘这种爱国精神与牺牲勇气,也可以说是代表了我们保卫祖国、反抗侵略、争取人类平等的共同精神。同志们!为自己民族而死,是最幸运的,丹娘临刑时的话,应是我们妇女共有的信心。”
此外,书中苏联妇女积极投身保国杀敌行动,送夫、送子上战场,亲赴前线服务等事迹,也为中国妇女树立了榜样,很多中国妇女走出家庭,参与到战地服务、募集物资等抗战工作中去。
傅学文在苏联得此消息后,大为兴奋,纷纷呼吁国内文化界元老要将此书扩大发行量,将“丹娘精神”发扬光大,誓将抗战进行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傅学文回国后,在后方坚持办学,将抗敌救国的丹娘精神融入教学,让青年一代在学习中树立为民族解放而读书的志向,为抗战胜利储备人才力量。她还组织妇女团体制作棉衣、筹集药品,通过各种渠道送往抗日前线,缓解前线物资短缺的困境。面对日军侵略造成的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傅学文参与难民收容所的管理与救济工作,为难民提供基本的衣食和教育帮助,稳定后方社会秩序,避免民心溃散,为持久战奠定社会基础。
《丹娘》是抗战时期的特殊读物,是激励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符号,为中国军民持久抗战提供了极强的感染力。
(傅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