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宋浣竹文/摄) 车窗抛物不仅影响市容环境,更暗藏交通安全隐患。连日来,我市交警部门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在各车流密集路口精准抓拍车窗抛物交通违法行为,维护道路环境整洁,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今年以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已累计查获车窗抛物交通违法行为480余起。
8月22日上午,在城区绿园路与兴业路交叉路口,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机动中队交警早早抵达现场,操控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这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悬停在距路面约30米的高度,镜头稳稳锁定路口车流。实时传回的画面里,每辆车的车窗动态、驾乘人员的手部动作都清晰可辨,精准排查着车窗抛物行为。上午9点52分,路口信号灯跳转至红灯,市民林先生驾驶的蓝色轿车缓缓停车等候。等候间隙,他随手将左手伸出车窗,指尖一松,烟头便掉落在柏油路面上,随后他收回手,等待绿灯亮起。当天上午10点26分,同样在这个路口,市民时先生驾驶着白色轿车停下等候红绿灯时,将手中的垃圾扔出窗外。无人机全程记录下这两个瞬间,清晰捕捉到车辆号牌与抛物过程,事后,交警根据视频证据联系了两名当事人。两名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无异议,均主动接受了相应处罚。
“车窗抛物不仅是不文明现象,也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机动中队中队长许鹏程说,“对驾驶员而言,这属于分心驾驶行为;抛出的垃圾会迫使周围车辆避让,导致行驶轨迹改变,进而可能引发事故。”此外,垃圾抛在机动车道,还增加了环卫工人的作业强度和安全风险。许鹏程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时向道路抛撒物品,首次违法将予以警告,再次违法则处以50元罚款;乘车人向道路抛撒物品,首次违法给予警告,六个月内再次违法则处以20元罚款。
为了提升执法效率和覆盖面,近年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打出“科技+人力”组合拳,启动两台无人机在车流密集路段循环巡查,清晰捕捉车辆号牌、驾乘人员抛物动作,同步生成带时间、经纬度的执法视频,实现无人机非现场查处。同时,通过视频巡检、铁骑巡逻等形式,多管齐下织密监控网络。此外,我市交警部门还畅通了群众举报渠道,市民可通过“宜兴公安微警务”微信服务号,进入“太湖e警”微信小程序,在首页点击“听我一言”模块,或是通过“平安宜兴”微信公众号点击“听我一言”直接跳转至填报页面,选择“举报投诉”选项,填写事由详情,并上传包含清晰车辆号牌、抛物时间、地点及行为过程的照片或视频,方便交警快速核查、及时处理。“处罚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广大驾驶员和乘客从自身做起,改变车窗抛物的习惯,共同守护干净整洁的道路环境与安全畅通的出行秩序。”许鹏程说。
(部分图片由市交警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