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玉洁
烈日炙烤大地,宜兴的田野间,一群“空中卫士”正在忙碌着。近日清晨,在和桥镇南新村,无锡市摩恒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人员付家明正操控着无人机,在田垄上空精准播撒农药。作为无人机飞防从业者,从7月以来,他每天在田间作业10至12小时,用科技力量守护着丰收的希望。
2019年,在无锡市摩恒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应急通讯工作的付家明在新疆旅游途中,见识到了无人机在广袤的棉花田中的作业场景,他敏锐察觉到无人机飞防技术的巨大潜力。正好公司有拓展相关业务的规划,付家明便主动报名,去华东无人机基地潜心学习了一个月,拿下了CACC无人机驾驶证,随后通过近一年的业务培训,成功转岗为无人机飞防从业者。
每年7月至8月,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也是无人机飞防从业者最忙碌的时节。付家明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防治,无人机作业速度快、持续时间长,还能避免人在高温下接触农药的风险。“现在农田里使用的无人机大多是大疆、极飞等品牌,操作相对简单,配合自主飞行和AI大数据运算,能精准规划轨迹,在高温天里也能高效完成作业。”付家明说。7月以来,付家明和团队成员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从事飞防作业,作业范围覆盖宜兴18个镇(街道),日均完成100到150亩的作业量,一天的工作时长长达10到12个小时。
在阳光暴晒的田野上,付家明的工作轨迹清晰而规律。每天清晨4点,天刚蒙蒙亮,他就赶到了作业点,从检查无人机电池续航,到根据地块形状规划飞行航线,再到按照比例精准混合农药与助剂,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确保万无一失。“作为飞手,起早摸黑是必须的。夏天早晨或傍晚的气温要比白天低五六摄氏度,既能让飞手少受点罪,药剂效果也更好。”他解释说,高温天气对飞防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影响飞手的状态,还会导致药剂中的水分快速蒸发,使得喷洒出的药剂容易凝结,或变成粉状、膏剂状,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因此,付家明和团队相应地延长了高温时的作业时间,早上提早到岗,晚上延迟收工,抓紧早晨和傍晚的黄金作业时间。
中午12点多,气温突破了35℃,田野间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但付家明的作业任务尚未结束。汗水一滴滴从他的脸上滚落,T恤后背被汗水浸透,形成一片深色的色块。他用指腹摩挲着发烫的按键,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参数,飞行轨迹、药剂流速、电池电量……每个数据都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白光。远处,无人机轰鸣着掠过田地,螺旋桨掀起的热浪裹着农药味扑面而来。他随手抹去脸上的汗水,解释道:“飞防工作是持续性的,操作人必须一直在现场,实时关注无人机的飞行状态、药剂播撒的均匀度,还要留意作物是否有异常反应。”持续的高温作业,挑战着身体的极限。不久前,付家明在烈日下连续工作近7个小时后突发中暑。“当时只觉得头晕、心慌,眼前一阵阵发黑。”回忆起那一幕,他仍心有余悸。此后,团队迅速升级防暑措施,配置了车辆,让付家明等飞手可以适时在车内操作,最大限度减少暴晒时间。不过,付家明说,车内操作时视野会受限,不利于作业开展,“我们只有实在热得受不了才会进去歇会。”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近200名无人机飞防从业者,他们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用科技助力农业丰产丰收,谱写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