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一枝一叶“记者诗”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悦读《记者诗》】

  【书摘】鲜荷竞放湖光好,鱼戏莲间,切切私言,扁棹人闻不得闲。骄炎当午风吹散,岸寐无喧,远望山峦,应是蓬莱耕有田。

  诗集《记者诗》的作者许元强有着多重身份。

  他是一个诗词学步者。学习是他一生的爱好。学写诗词是他退休以后的新课程、新园地。他小时候的课本上很少有古典诗词,但毛主席的诗词还是读过一些的,他为那大气磅礴的气势所折服,并为其诗情画意所迷倒,后来他自己也有幸加入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他的《重新认识毛泽东的〈七律·忆重庆谈判〉》是他写诗论的开篇习作。近年来,他跟随荆溪诗社社长吴开荣老师学习古典诗词,逐步掌握了诗词格律和赏析、写作的要领;又加入了张亚新先生领导的宜兴市老干部大学诗联学会,以外出采风为快,以偶有作品为乐。

  他是一个记者。曾经在国内外采访写作了三十多年的新闻,记事写人略有所长,结集出版过两本个人新闻作品集。所以如今他写的诗词处处都有事件或人物的影子,他偏爱叙事诗,觉得叙事诗写来更得心应手一些。他当过兵,踢过球,打过拳,这就是《留影“中南第一哨”》《足球队友五十年聚会》《拳友同游彩云之南》诗兴的由来。还因在以色列工作过一年,抚今追昔,他写了《以色列忆旧》数首。他没有“空穴来诗”的灵感,即使抒情也是基于事件、人物或场景。有人评说:这是限制了自由发挥的天地;也有人评说:这叫有物有情才有诗。记者自有记者之味道:五味纷呈;记者自有记者之诗情:心怀家国;记者自有记者之韵律:歌在大风。古往今来,有山水诗、田园诗、哲理诗、边塞诗、咏史诗、打油诗、军旅诗等等,他当了数十年记者,他的诗姑且就叫“记者诗”吧。

  他是一个旅行者。打小他就觉得旅游为天下一大美事。尤其爱山,见到高山便有冲动,不征服不罢休。为看日出,他登泰山三次,写了《三登泰山》。直到把“三山五岳”都履过了,他才得意地写下了《古稀望五岳》。长江黄河等名水大川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被黄河壶口瀑布所震撼,写下了《母亲节拜母亲河》。本集里面,他写得最多的便是旅行所见所感,也拍下了许多圣地胜景以作留念。因沉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对山水田园诗情有独钟,亦想追随古代诗人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相较于以前写长篇游记散文,终究还是诗词来得轻快和抒情,诗词让他满满地尝到了甜头。

  他是一个外语和外国文学爱好者。在江苏大学读了中文后,他又去南京师范大学读了英语。他也曾出国当过翻译。先期他买了不少英语原版读物,因为奔波于工作而没时间看,退休后翻开第一页时,已然过去了三四十年,这也叫一种情结吧。近年在他的老师何建新先生的启发引导下,他在写诗的同时,尝试着诗词的翻译,慢慢觉着这是一件有意义并有趣味的事情——说这是中西合璧、中外文化交流也好,或说是中外文字游戏也罢。他按自己的爱好,把一些外国诗人的名诗翻译成中文诗,其中有雪莱的《西风颂》、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以及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还有泰戈尔的情趣小诗等。与此同时,他又把自己喜爱的中国诗人的诗词翻译成英文诗歌。其中有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等。现代的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鲁迅的《自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还有他自写自译的《上华山》等。明知跨出这一步跌跌撞撞疤痕不会少见,但他仍然充满信心喜滋滋地向前走,毕竟他在践行“学以致用”,心底还有一种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小小得意。

  枫林飞红,数度春秋。他如稚童学步,蹒蹒跚跚,积小步为大步:步诗言诗语诗情诗意、步中外前贤笃志笃行,或望步入诗的霞光、诗的远方。清代诗人郑板桥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名句,他说,自己的拙作有心化作此“一枝一叶” 。(山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