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 蔷
眼下,虽已出伏,但“出伏不出热”,连日来我市最高气温均超35℃。持续的高温天,让不少市民心烦气躁,更有甚者因“情绪中暑”而前往医院就诊。
部分市民易躁易怒
持续的高温拉响健康警报。入夏以来,市民李女士经常在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更是控制不住脾气,常因一点小事与人发生争执。“前几天和家里人因为一点小事,我突然大发脾气,事后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堪其扰的李女士近日前往市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她的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持续高温天气引发的“情绪中暑”。
“高温天,邻里间的小摩擦会明显增多。”宜城街道城南社区网格员潘可炜说,有居民因楼上空调外机噪音大、楼下广场舞音响太吵等问题投诉,沟通时语气都比较急躁,一点小事就容易升级成口角。“大家的耐心和包容度,都在闷热天气里打了折扣。”潘可炜说。无独有偶,据市交警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部分驾驶员因天气炎热情绪急躁,极易引发路怒症。“高温天,轻微交通事故纠纷调解的难度往往也会增加。”该工作人员说。
据市人民医院精神心理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张小洁介绍,最近几个月,该院精神心理咨询门诊月门诊量约2000人次,其中一些患者的情绪暴躁与高温天气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部分人群在夏季易出现“情绪中暑”,其核心症状包括情绪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会出现持续性抑郁情绪,影响正常社交与工作。
生理心理双重作用
为何高温天会引发情绪波动?张小洁从生理机制角度解释: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该区域同时负责情绪调控。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大于80%时,下丘脑功能易出现紊乱,导致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失衡,直接引发情绪波动。
张小洁补充道,高温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加速,每日出汗量可达1—2升,不仅流失水分,更会导致钾、钠、钙等电解质失衡。电解质紊乱会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使人出现乏力、头晕、恶心等躯体不适,这些生理症状又会加重情绪烦躁,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强烈的日照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扰乱生物钟节律,造成失眠多梦,而睡眠不足正是情绪失控的重要诱因。
“从心理层面看,高温天气会显著降低人体舒适度,导致活动意愿下降、社交频率减少,长期缺乏积极互动易引发情绪低落。”张小洁说。
科学应对“情绪危机”
针对持续高温下的“情绪危机”,市人民医院开出“降温处方”,从环境优化、生理调节、心理调适三方面给出专业建议。
在环境优化方面,建议市民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保持室内温度在26℃左右,定期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湿度。户外工作者需遵守“做二休一”工时制度,避免在10时至16时高温时段连续作业,作业间隙应进入阴凉处休息。
生理调节上,科学补水与膳食调理很重要。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过量饮用冰水。饮食上多摄入冬瓜、苦瓜、绿豆等清热解暑食材,增加富含钾元素的香蕉、菠菜等食物,帮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心理调适方面,推荐市民掌握“4—7—8呼吸法”等实用技巧:吸气4秒感受清凉入体,屏息7秒让凉意扩散,呼气8秒排出燥热烦躁,重复5组即可快速平复情绪。同时,建议市民培养室内兴趣爱好,通过阅读、冥想、亲子游戏等活动转移注意力,减少高温天气带来的心理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