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科技兴茶谱华章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1957年编印的《茶树栽培学讲义》

  茶研所原址

  茶研所

  无锡市茶叶研究所(该机构几易其名,为表述方便,本文非必要均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或“茶研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最早建立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

  从1953年建立以来,茶研所在茶叶持续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创制阳羡雪芽、研究红碎茶新工艺、改进制茶机械、培养茶叶专业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具有宜兴特色的茶叶科研与推广体系,对宜兴、江苏乃至全国茶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的前身,是“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为发展山区经济,恢复和扩大有历史意义的阳羡茶区,1952年选址川埠公社查林大队石龙山东麓的一片荒地,筹建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1953年3月,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正式挂牌,属江苏省农林厅直接管理,张德义任场长。当年通过开垦荒地,春播茶园31.5亩,春播苗圃23.6亩,播下的茶籽是祁门种。

  1954年新开荒64.8亩,土地面积增至215亩。当年秋播苗圃10亩,秋播茶园25.2亩,移植茶园60亩。建场初期,结合茶树栽种开展单行和双行密植试验,借鉴苏联茶树播种方式“种植新式茶园”。1954年秋季,进行单行和双行条播密植试验,成园后每亩1000丛左右、每丛3—4株,改变了过去每亩250丛左右的丛式稀植方式。

  1955年,建立茶叶初制所,添置杀青机、茶灶及焙笼等设备,改善茶叶初制条件。

  由于省县双重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作开展,1956年5月3日,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更名“宜兴县茶叶实验场”,划归宜兴县管理。

  1959年3月,镇江地委决定成立镇江专区茶叶科学研究所,与宜兴县茶叶实验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以茶叶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其间开展了茶蓑蛾防治、高产丰产茶园栽培、茶树短穗扦插快速育苗、茶树地方品种整理等课题研究,解决了一批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1964年,实验场开始生产红碎茶,产品品质优异,成为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免检产品。

  1965年6月,更名为“宜兴县川埠茶场”,同年建设茶叶精制车间,实现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

  1973年和1975年,两批共45名知识青年下放川埠茶场,为当地茶叶生产注入新的活力。1976年,试验田亩产干茶达358千克,居全国领先地位,其间持续开展新茶园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开展705转子揉切机试制红碎茶、油桐尺蠖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课题研究。

  1978年2月12日,该单位更名为“宜兴县茶叶实验场”,恢复茶叶生产和科学试验工作。

  1980年3月21日,更名为“江苏省镇江地区茶叶果树研究所”,由张志澄担任所长。在此期间,与阳羡茶场、芙蓉茶场等单位协作研发红碎茶新工艺及配套机具,形成完整的红碎茶制作新工艺体系,使产品浓强度达到第三套标准样水平。研究所立足镇江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研究范围从阳羡茶场、红岭茶场扩展到茗岭公社长岗大队(板栗)等宜兴茶果产区,并辐射至溧阳李家园茶场、镇江五洲山茶场、武进雪堰公社费巷茶场(柑橘)等周边地区,逐步发展成为镇江地区茶叶果树科研、示范和推广基地。

  1984年5月,更名为“无锡市茶叶研究所”,隶属宜兴县委、县政府管理,业务由江苏省农林厅和无锡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指导。2011年6月21日,改制为“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有限公司”,标志着该机构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茶叶科研与推广

  茶研所在研究和推广茶园稳产高产栽培技术上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在新茶园拓植技术方面,茶研所提出了新茶园建设的基本标准,做到路、沟、渠、林综合配套,茶园实行长方形小块(10亩左右)划区;深挖播种沟,分层施肥;选择良种,适当密植,一种就管;推广茶树密植速生高产栽培方法,做到一年种、二年采、三年亩产(干茶)超50千克。该技术在渚东公社、新街公社等地新建设的茶园中得到应用,溧阳、金坛等地以及省外一些茶区先后采用此法,促进了茶叶生产。

  在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方面,茶研所于1958年—1959年在较大规模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编印《茶树短穗扦插的观察介绍》。1958年,农业部、商业部召开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议,宜兴是会议的一个现场参观点,扦插方法、苗床设置等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高产优质茶采摘技术方面,茶研所通过试验提出科学的采摘方法:“1956年开采,嫩叶以一芽一叶为主”;1958年后采摘嫩叶标准,“4月采一芽一叶,制碧螺春;5月采一芽二叶为主,制高级茶;6月后,开采一芽三叶、对夹叶兼采部分老叶;10月进行修剪”。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批、留叶采的采摘方法,在茶叶生产单位得到推广。

  在茶叶持续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方面,1980年,茶研所总结建园、土壤、气候、肥水、采摘、修剪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生态条件,综合阐述茶叶持续25年、平均亩产150千克以上的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得到陈椽、庄晚芳等茶叶专家的肯定。

  在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方面,茶研所同样多有建树。茶研所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茶卷叶蛾和茶蓑蛾提出以人工防治、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化学防治、充分利用害虫天敌的综合防治方法。对油桐尺蠖提出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结合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茶研所还开展生物农药在茶园中的应用试验、茶树害虫大田防治综合试验等技术研究,相关技术在江苏省茶叶生产区推广应用20余万亩,降低了茶园病虫草害的防治成本。根据茶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茶研所每年向江苏的茶场发布5—6期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红碎茶新工艺上,茶研所也做了大量工作。针对宜兴红碎茶滋味淡薄等方面的不足,1981年,张志澄牵头成立提高红碎茶品质试验组,开展提高四套样红碎茶品质的新工艺试验。新工艺较大幅度提高了四套样红碎茶品质,茶汁浓强度达到第三套标准样的水平,节省成本10%以上,推广到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促进了中小叶种四套样地区的红碎茶生产,获镇江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

  茶研所先后开展60多项试验研究,及时解决茶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宜兴、江苏乃至全国的茶叶生产提供技术数据和生产经验;取得3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2项。

  研制新品种茶叶

  1984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茶叶购销体制改革、红碎茶出口下滑,宜兴茶叶的产品结构需要调整。在张志澄指导下,茶研所设计研制绿茶(阳羡雪芽)、半发酵茶(阳羡青茶)、红茶(阳羡金毫),同时开展速溶茶、保健茶等方面的研究。

  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茶研所在1984年正式创制阳羡雪芽。阳羡雪芽,谷雨前采摘祁门种一芽一叶初展至半展芽叶,采用手工炒制,具有外形紧直锋妙、翠绿显毫、内质香气清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叶底完整细匀的品质特征。1985年5月,通过无锡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组织的技术鉴定,同年举办多期阳羡雪芽炒制培训班,全县培训250余人次,扩大批量生产。1986年,阳羡雪芽获江苏省农林厅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农业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名茶评选会”,阳羡雪芽入选全国名茶。

  阳羡青茶则采用芽梢驻芽形成后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单片,采摘二三叶或三四叶或对夹叶制作。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翠润,内质香气清高、馥郁持久,汤色蜜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岚韵明显,叶底肥亮、黄软红点明。1989年,研究机械制作青茶的工艺流程,由手工制作进入半机械化制作。2003年—2008年,开展名优乌龙茶树品种的引种及选育,从福建等地引种春兰、水仙等品种,筛选出适应性强、特性好、制茶优质率高的茶树品种,提高了阳羡青茶的品质。

  阳羡金毫以祁门种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半展的芽叶为原料,成品茶条索圆紧锋妙,色泽乌润,覆金黄色绒毛;香气高雅持久,汤色红亮,滋味甘醇,叶底完整;不须精制,品质能与安徽祁红媲美,追赶印度大吉岭红茶。经过试制,基本达到设计指标,由于当时饮茶习惯以及成本高等原因,阳羡金毫没有进行技术鉴定,没有推广。2006年—2008年,在许群峰主持下,选用适制茶树品种的一芽一叶新梢为原料,成功研制阳羡金毫,并多次获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评比特等奖。

  此外,1984年,与无锡轻工业学院、江苏省农林厅园艺处协作,开展鲜汁速溶茶加工的研究,用红绿毛茶不经烘干,榨取汁液浓缩、干燥制成晶体状的速溶茶。该项目列入江苏省科委1984年科研项目,1985年12月28日产品小样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89年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中试成果鉴定,1990年获江苏省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新产品银质奖。

  1986年5月,采集自江苏省大丰县川东乡的罗布麻嫩梢,运到茶研所加工,通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罗布麻叶成品,与绿茶拼配后制成罗布麻保健茶,寓治疗高血压于饮茶之中。

  近年来,茶研所成功研制宜兴紫笋、阳羡春月、宜兴金兰、丹凝等茶叶品种,以其较好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培养茶叶技术人才

  茶研所注重培养茶叶技术人才,比较系统的培训班有17期,参加培训人员总计742人,培训内容有新茶园拓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红绿茶初精制、茶叶审评等,涵盖茶叶生产的各个方面,为江苏省内外培训了一大批茶叶专业人才。培训用的教材,主要由茶研所的技术人员编写。

  茶研所非常注重在茶叶生产一线培养人才。如,1974年到赣榆县茶场帮助规划茶园和茶厂,指导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进行茶叶机械选型。茶研所还支持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宜兴农林学院以及川埠职校、善卷职校的茶叶专业课程教育,安排罗凡等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茶研所还开展茶叶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经常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所参观的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及合作。茶研所还是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实践基地,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