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一颗善心 一生坚守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3版: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见习记者 宋浣竹

  仔细擦拭桌椅,弯腰清扫地面碎屑……8月17日上午9点,在位于和桥镇鹅洲北路的生建社区老年助餐点,80岁的“江苏好人”戴长生,已早早到场开始忙碌。尽管年事已高,且助餐点有家人帮忙打理,但这位老人总忍不住隔三岔五过来看看。这份执着,正是他数十载行善历程的生动写照。

  回顾戴长生的一生,充满了跌宕与温情。戴长生1945年出生于和桥镇北庄村贫寒之家,年轻时当过铜匠、做过搬运工,生活的艰辛让他对“温暖”二字有着格外深刻的理解。1976年,戴长生患病,做了胃切除手术。住院期间,为治病卖掉房子、经济拮据的他,收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同病房的病友每天多打一份热菜,邻床家属悄悄塞给他皱巴巴的零钱,说“买点营养品补补”……这些善意,像炭火一样焐热了他的心。身体痊愈后,他凭借勤劳和智慧创办了企业,日子渐渐好起来。然而,戴长生并未忘记曾经经历的苦难,一颗想要帮助他人的心愈发炽热。

  1986年是戴长生慈善之路的正式起点。当时,和桥镇打算将镇里的敬老院进行扩建,听到消息后,戴长生与妻子亲手打制了36只铜壶送到镇里,表示要献给北庄村及镇里敬老院的老人取暖。从此,这份善意再未间断。每年年底,北庄村的困难户都会收到他送来的慰问金和年货;村里修路,他揣着存折直奔村委会;镇里新建学校,他不仅捐钱,还带着工人去工地帮忙……随着年龄的增长,戴长生身体不如从前,但他那颗乐于助人的心从未停歇。2017年,戴长生了解到市和桥镇第二中学5位贫困学生的困境后心疼不已,主动联系镇里和学校,连续资助3年,直至他们毕业。截至目前,他为贫困学生和灾区等捐款已超50万元。可他自己却省吃俭用,常年穿着领口发白的旧衬衫和鞋底磨平的布鞋。“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就想起自己以前的苦日子,能帮一点是一点。”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心声。

  除了帮扶困境群体,戴长生还心系家乡的老人。2013年底,定居生建社区的戴长生腾出自家临街的3间房屋,创办老年活动室,并自费购买了图书、棋牌、健身器材。此后,每天都有许多老人在此相聚,欢声笑语不断。“老戴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在这里,我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了!”常来下棋的老人宋华清感慨道。2023年,和桥镇计划开办生建社区老年助餐点,戴长生又主动提出,他临街还有几间房屋,可供使用。镇里要按市场价支付租金,但戴长生只肯象征性收取一部分:“就当是我给老人们搭个伙,添个吃饭的地儿。”他还专门开设了两个房间给老人休息,装修得简洁温馨,空调、硬板床一应俱全。2024年11月,助餐点落成,每天来此用餐、歇脚的老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念叨着:“老戴这心啊,比这热乎饭菜还暖人。”不仅如此,戴长生还把收取的部分租金转为慈善基金,从2023年起,他每年年底都会送1万元善款到镇里,用于帮扶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

  戴长生的善举像一粒种子,在家人心里生根发芽。虽然老年助餐点由社区专人负责运营,但是每天清晨,戴长生的老伴花金大都会提前来打扫卫生,把桌椅擦得一尘不染,烧好一大壶茶,静候老人们到来。身为一家企业负责人的儿子戴征宇,继承父志资助学子,并坚持无偿献血22年。正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孙女戴钰婷,大学期间就成为学校志愿服务队的骨干,“爷爷常说,爱心就像接力棒,得一棒一棒传下去。我想把这根接力棒传好。”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