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佳璐 文/摄
8月18日早晨7点,在市公用环保集团下属排水公司的停车场,排水疏通科维修养护班组组长姜晓明等人,正逐一清点硫化氢检测仪、铁锹、电动镐等作业工具。当天,他们要对城区重点路段的6座雨水井进行清淤养护。“夏季雨水频繁,这些隐藏在路面下的‘毛细血管’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防汛排涝,容不得半点马虎。”姜晓明说。
一小时后,他们抵达范蠡大道西侧一雨水井边。虽然太阳还未正式发力,但暑热已经初显。打开雨水井盖后,姜晓明蹲下身子,凑到井口检查井内环境,“夏季井下闷热,有害气体易聚积,下去最多20分钟就得上来,千万别硬扛。”在他说话间,班组里的“老大哥”徐叶芳,已熟练地穿上厚重的防水工作服,扣紧安全帽、戴好防护手套,并把硫化氢检测仪别在了腰间。井下空间狭窄,他们几人中一直由身材瘦小的徐叶芳负责下井清理,其余人员要么负责拉拽安全绳,把控下井和上拉的节奏,要么守在井口,接应井下递来的杂物并随时转运。
早上8点10分,徐叶芳抓住安全绳,在上方两人缓缓放绳中,他一步步下到3米多深的井内。井下像密不透风的桑拿房,刚下去几分钟,汗珠就顺着徐叶芳的脸颊往下淌。他利落地用铁锹把井内的石块、泥沙和建筑垃圾等装进水泥桶,装满一桶就递到井口,地面两人立刻拉上来并转运。就这样,井下和井口人员密切配合,来来回回运了十几桶。时间一分一分过去,担忧徐叶芳在井下安危的同事,忍不住问起进度。徐叶芳在井下朝地面喊:“没事,快了!管道口必须清理干净,不然下雨排水会受阻。”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格外有力。
15分钟后,当徐叶芳从井内爬出时,防水工作服内的衣物已被汗水浸透。他摘下安全帽,喝了一口水,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短暂的轻松。刚清出的十几桶垃圾已全部运到作业车上,徐叶芳扫了一眼便说:“这一井杂物,差不多有百来斤。”凭着多年经验,他估算的重量向来准确。“这还算好清理的,有些硬块得用电动镐一点点打。”徐叶芳擦着脸上的汗珠说道。稍作休整,下一座雨水井的清理工作又开始了。这座井里积了不少杂物,还有些凝结的硬块,铁锹根本凿不动。徐叶芳再次穿好防水工作服,扛着电动镐下到井里。机器启动,他弯腰弓背,将镐头对准硬块精准作业,震耳的轰鸣声顿时在井内回荡。
中午11点,经过近3个小时的作业,几人完成了3座雨水井的清理工作。徐叶芳脱下身上的防水工作服,随手拧了拧里面的衣物,竟拧出不少汗水来,手臂上防护装备的勒痕在黝黑的皮肤上格外醒目。吃完午饭,稍事休息,到了下午1点半左右,他们又开始了对另外3座雨水井的清理作业。遇到井内管道附着的淤泥,班组工作人员还会开来疏通车,启动高压水枪朝管道喷射,借助水流冲击力冲散顽固淤堵,让排水通道更顺畅。
高温天下,有约20位这样的“清道夫”,负责宜兴城区雨水井的清淤养护工作。他们用汗水疏通着城市的“毛细血管”,筑起防汛排涝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