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双墩港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 朱斌培

  和桥镇西北端沿滆湖地段有许多小河港口。其中,在楝树村与北新村之间的一处港口两边,有两个高高的土墩。土墩南面有个自然村落,由此而取名双墩港,现属北新行政村。这两个土墩形如小山丘,成了路标。村民们下滆湖干活,遇上大风或迷雾天气,只要仰望矗立在港口的那两个高高的土墩,就能辨明方向、顺利归来。

  双墩港分为前双墩和后双墩两个小村庄。前双墩有朱、钱、薛几个大姓,以朱氏族人最多。据1997年的《朱氏续谱》记载,前双墩朱氏是我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目前,朱氏后裔在宜兴、常州等地有5个分支,分别在我市的高塍镇(原范道镇)、官林镇、屺亭街道洪塘村、和桥镇北新村前双墩以及常州武进区杨桥镇等。朱氏宗祠建在洪塘村。1965年3月,教育部门将这座宗祠改成了洪塘初级中学。

  后双墩全村150多户,总人口1200多人,村民中,有裴、吴、陈、欧等6个姓氏,其中以吴氏族人居多。

  新中国成立前,双墩港的村民们除了耕种田地,几乎家家户户依靠滆湖的天然水生资源谋生,常年下湖捕鱼捉虾。到了初冬季节,又各自划着一条条小木船,下湖樵芦苇、割蒿草、罱河泥、积草肥。进入初冬季节,各家各户开始忙于芦制品的编织,有用刀具镶芦的,有用木槌敲芦的,有用帘耙编织芦苇的,也有用碌碡(圆柱形石头)滚压芦苇的,经过一道道工序,将一垛垛芦苇编制成一张张芦席和芦帘。村民们结伴将这些芦苇制品满载农船,运往无锡、常州和苏州等地的集市上销售。

  双墩港村民除了勤劳耕作、捕鱼捉虾、编织芦制品以外,还兴办养鸭、养鹅的副业。村民朱金泉、朱明才是村里最擅长养鸭养鹅的。每年春、夏、秋三季,每季饲养一两千只鹅鸭,有商品鸭、商品鹅以及专门产蛋的鹅鸭。他们利用港滩的临河坡地,建造鸭棚鹅舍集中饲养,还在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将一群群鹅鸭赶往稻田,争吃稻田中的害虫,既喂饱了鹅鸭,又为稻田除了虫害,施了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劳的双墩港村民开始在田间塘边开挖泥土烧制土坯砖瓦,自行建造房舍。村民欧培林学得一套构筑土窑的工艺,他带领几个村民,在两座土墩上挖建土窑,烧制砖瓦。为了赶制砖瓦土坯,有的村民还牵来耕牛,帮着调泥、碾泥。一时间,全村男女劳力齐出动,从取土、调泥、掼坯(按砖的模型压成半成品)、圈瓦、堆晒、装窑、点火、灌水、焖窑到开窑取出成品砖瓦,形成一条龙生产线,当砖瓦供不应求时,又在两座窑的西侧——西窑浜浜口造了一座新窑。大量烤制出的青砖、小瓦,满足了村民们造新房的需求,一直延续到上世纪 60年代末。

  双墩港村民风淳朴,村民们乐于施善助人,又崇尚文化教育。民国初期,后双墩大户吴庭荣,在自己家里办起了私塾,请来塾师,招收数十名学童,诵读《三字经》《百家姓》等,还让学生们练习毛笔字和珠算。双墩港的代代学子,不少在外继续深造,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村民外出办企业,远到新疆、山西、贵州等省区,很少有时间回到村里。目前,村里除了少数农户从事种植业外,大都从事水产养殖,有的办起了规模较大的养鱼场,有的从事养蟹、养虾等特种水产品养殖。他们依然有着祖辈们那样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比祖辈们更有文化和智慧,他们依靠现代科技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甜美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