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玉洁 文/摄
8月12日,在宜城街道公园路附近的一间简朴居所内,98岁的张兰华老人戴上老花镜,轻轻翻动珍藏多年的抗战报刊。泛黄的纸页间,凝固着这位老战士的青春印记——作为曾经的儿童团团长、青妇队长,她在烽火中淬炼成长,用一生践行对党的忠诚,亲历了从山河破碎到盛世安宁的时代变迁。
张兰华是山东文登县楚岘村人,自小听着八路军抗日故事长大。1940年前后,一支八路军武工队来到附近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开办学校、宣传抗日,一名武工队女队员问她:“想不想免费读书?”这个贫苦的农家女孩毫不犹豫地跟进了学堂。学习不仅启蒙了张兰华的文化知识,更点燃了她抗日救亡的信念之火。
因机智勇敢,14岁时,张兰华被武工队选中担任楚岘村儿童团团长。这个拥有300多户人家的山村,距日军据点仅10多公里路程,张兰华带着十几个孩子站岗放哨,成了抗日的“小侦察兵”。“看到鬼子来了,我们就往村里跑,喊大家躲进山里。”张兰华回忆道,日军进村便烧杀抢掠,她亲眼见过刺刀刺向村民的寒光,她父亲也曾在家门口险些被刺,“那时候就一个念头,把他们赶出去!”除了放哨报信,儿童团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传递情报、隐藏文件。张兰华和小伙伴们把党的重要资料仔细包好,埋在山野间的隐蔽处,再做上只有自己人能看懂的记号。“昆嵛山的石头缝、草丛里,都藏过我们的‘秘密’。”张兰华说。
1944年,张兰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由于表现优秀,武工队决定发展她为地下党员。白天,她继续在学堂里上学;夜晚,则常出去参加秘密会议,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一晚上要走10多公里路,煤油灯的微光映照着她瘦弱的身影。起初,她的父母极力反对她夜晚外出:“一个女孩子,大半夜跑出去多危险!”但张兰华始终不肯透露半句实情,直到武工队一名女队员亲自上门做工作,说明她是在为百姓做事,父母才放下心来。此后,张兰华的家成了地下党员的临时活动点,而她“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直到多年后才被家人和朋友知晓。
1944年6月,张兰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楚岘村青妇队长,她做的工作更多了: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筹集军粮,背着竹篓为战士们运送粮食;制作军鞋时更是精益求精,顶针在掌心磨出红印,针脚却细密得几乎看不见,她总说:“得让战士们踩在石头上都不硌脚。”村里的男民兵在山后练习埋地雷,张兰华也跟着学习辨认地雷引信,牢记不同型号的引爆时间,甚至抢过锄头试挖掩体,动作比小伙子还要敏捷利落。这份工作充满危险,有一次,她随10多名民兵埋雷,刚完成布设准备撤离时,一名队员不慎扯到引线,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瞬间撕裂山谷的宁静。眼看着同伴牺牲,张兰华的手指抓紧冰凉的泥土,想着:“这仗必须要打赢,要让以后的人们不要再经历这样的牺牲。”
1945年,当村长激动地通知“日本鬼子投降了”时,张兰华和村民们相拥而泣。抗战胜利后,她继续在文登从事妇女工作,1949年随部队南下,辗转南京、金坛等地。1961年,她被分配到宜兴,先后在当时的商业局、民政局从事人事工作,就此在宜扎根。张兰华37岁时,丈夫因病去世,那时,家中有5个儿子尚需抚养,其中,老大16岁,最小的儿子还抱在手上。咋办?张兰华咬咬牙:“战争年代那么苦都过来了,我可以照顾好孩子们!”孩子们都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饭吃不饱,张兰华就把吃的让给孩子们,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没有好衣服穿,她就用当年做军鞋练出来的缝纫技术给孩子们改衣服,三儿子倪晓普说,母亲有一双巧手,当年他参军体检时穿的棉衣,就是母亲将自己的花衬衫染成黑色后絮上棉花缝制的。但不管家庭有多困难,张兰华从来不会为此向组织要待遇,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儿子也都成长为正直坚强有担当的人。如今,张兰华的生活简单又有规律,她的房间里整齐堆放着《大江南北》《宜兴日报》等报刊。抚摸着报纸上的抗战故事,她眼神明亮:“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