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文化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远处的竹海,展馆内富硒大米、茶叶、灵芝等产品图片格外醒目。讲解员潘昱博指着展墙上的土壤样本,给参观者讲起了这片曾靠“挖煤”过日子的土地的转型之路。
“以前村里到处是煤渣,运煤车一过,漫天灰。”村民们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茂花村的景象——煤矿井口蒸汽腾腾,轧石机声没日没夜。靠着挖煤,村子成了太华镇的富裕村。可2011年煤矿一关,热闹劲儿没了,村级年收入只剩2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守着废弃矿场,大家犯了愁:“没了煤,往后可咋办?”转机就藏在脚下的土地里。“2003年,省地调院发现咱太华有8万多亩富硒地。”潘昱博说。但那会儿,没人把这“看不见的宝贝”当回事。直到2016年,镇里试着在茂花村流转150亩富硒农田,投入600多万元建产业园,种富硒稻米,才算真正迈开步子。
“一开始哪有人信?大米种出来,价格喊得高,并没人买。”潘昱博指着时间轴上2018年的节点,“直到检测报告出来,说咱这大米硒含量是国际标准的4倍,‘太华富硒米’一下子就火了!”当年,每公斤大米卖到36元以上,光这一项,一年就能给村里带来近40万元收入。2021年,太华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地块,村民们这才打心底里信了:“这土地真能长出‘金疙瘩’。”
尝到甜头的不只是茂花村。这些年,太华镇顺着“硒”字做文章:成立江苏硒谷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分散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与省农科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展品种改良与技术攻关;2024年推出“太华硒品”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富硒产品,进行统一包装。“以前挖煤是毁山,现在护山养山,反倒活出了滋味。”潘昱博望着窗外的绿意,语气里满是感慨。
从“挖煤”到“挖硒”,太华镇的转变,是宜兴守绿护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在守绿护绿的同时,聚焦太华镇等区域,深挖其独特的资源亮点,通过持续发力,既守住了生态本底,更让富硒土地等资源亮点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