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驱车前往湖?镇张阳村,道路两旁是大大小小的盆景园。雀梅、五针松、映山红……这些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树桩盆景,不仅是张阳村的亮丽名片,更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这是小叶罗汉松,叶片短而密,树型非常好,养护也容易……”走进张阳村村民施正华的盆景园,他正在手机镜头前,一边修剪盆景,一边为直播间的粉丝介绍产品。没人会想到,这位侃侃而谈的主播,30多年前是湖?镇众多采石矿矿主中的一员。
上世纪90年代,“卖石头”是湖?最红火的生意。“矿山用火药一炸,挖机一挖,钞票就来了。”施正华说,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青山被挖得满目疮痍,重型卡车把马路都压坏了。村民们虽然日子过得殷实,却也意识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延续的。
2000年,宜兴对宜南山区启动环境整治,湖?镇成了首个“禁采区”。张阳村积极响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所有矿山宕口和污染企业。“突然要转型,大家都不知道该做啥。村里就组织我们去浙江、安徽等地参观学习,最终村里决定,以苗木盆景产业为突破口。”施正华回忆说,起初,大家单兵作战,销售情况并不理想,直到一次意外合作打破了僵局。“有一回,我们在外地看中了3棵大紫薇树,对方要价90万元,可一个人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我们商量后,9个人每人出10万元,成功把这3棵树拿下,再经过培育修剪,最终卖了198万元!”施正华说。
尝到了合伙经营的甜头,2008年,村里成立张阳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500多户村民抱团闯市场。“我们都是从矿工变身花农的,更加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现在盆景卖得好的家庭,一年收入能有四五十万元呢!”施正华高兴地说,去年,张阳村盆景产业实现销售额超61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7万元。
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功能保护、植被恢复重建、林地质量提升和景观生态建设等多方面措施,探索出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宜南山区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