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退渔还湿铺展新景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1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立秋时节,在和桥镇西锄村,由大片鱼塘退渔改建而成的生态湿地闪着粼粼波光。站在港下湿地公园的木栈桥上,村民吴俊伟望着清澈的水面,眼里满是欣慰。从过去的鱼塘承包者,到如今的湿地守护人,他亲历了家门口的治水蝶变。

  坐落在滆湖之滨的西锄村,曾是宜兴有名的水产养殖村。“以前村里很多人靠鱼塘吃饭,钱包虽鼓起来了,环境却遭到了破坏。”吴俊伟回忆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投放的养料、鱼虾蟹的排泄物在水里越积越多,清澈的塘水慢慢变得浑浊,沿湖粗放过度养殖造成滆湖水质日益恶化,生态之“痛”倒逼退渔还湿。2020年,西锄村响应政府号召,启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退水产养殖改规模种植,助力解决沿湖高密度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的问题。吴俊伟成为村里第一批响应政策的人,退出了多年的鱼塘养殖。

  西锄村港下自然村附近养殖池塘有800亩,通过水产养殖退养、池塘填土平整,总计新增农田500亩。2022年,西锄村争取到上级资金250万元,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利用周边现有湿地,形成了“农田—湿地—生态沟—灌水—河”完整的农田退水水质净化循环体系,实现农田尾水零排放。

  割舍不下对这片水域的感情,吴俊伟自告奋勇成为湿地守护人。“现在我每天的活就是照看水草、巡查水质、维护设施。”吴俊伟说,湿地就像天然净水器,能拦截过滤退水中的氮、磷,经过湿地过滤的水,氨氮、总磷指标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还能循环灌溉周边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给吴俊伟带来了新机遇。他在湿地旁承包了500亩退渔还湿的土地,用湿地净化的循环水灌溉,种植水稻和小麦。吴俊伟说,他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端稳了“生态饭碗”。

  西锄村的转型实践,是宜兴以生态治理推动发展升级的生动缩影。作为农业大市,我市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治太工作的“重头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等综合施策,实现农业污染源过程拦截。同时,采取新型大水面养殖零排放、标准化鱼塘改造、退渔还田等措施,推动鱼塘尾水达标、有序排放。一项项有力举措,推动着宜兴现代农业在绿色低碳、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