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地平整、渠相连……眼下正值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在新庄街道种植生态水稻的农户邵小顺,每天早上都要到田里转上一圈。“看这水稻的长势,只要天气稳定,今年的收成会比去年更好!”他乐呵呵地说。
邵小顺的“乐呵”,得益于新庄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邵小顺在新庄社区承包了50多亩荒地,试水以“稻蟹共作”模式种植生态水稻。“我以前养过螃蟹,知道螃蟹对水质要求很高,种植生态水稻,可以放些蟹苗,这样既能减少农药使用,也可将螃蟹的排泄物作为天然肥料。”邵小顺说。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尝试,这样的种养方式效益明显。但是,当他想要扩大规模时,发现周边农田的设施条件都达不到他的种养要求,相关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2021年年底,新庄街道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组织对辖区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同时把河道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形成“田—渠—塘—河—湖”一套完整的农田退水水质净化体系。这样优质的农田设施条件,让邵小顺再次燃起了扩大“稻蟹共作”规模的信心。2022年年底,他在新庄社区流转了400多亩农田,设施提升后的农田灌排沟能做螃蟹养殖沟,尾水净化沟也可接纳蟹田排水,并在净化后再供给蟹田。“我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对农田进行了生态化微改造,并用生态菌种改善种养水质,从而进一步优化稻蟹生长环境。”邵小顺说,现在他的农田里水稻青、蟹苗肥,实现了“一地多用、一水多养、一田多收”。近两年,他还添置了新农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种养方法,使得亩均产值增至近4000元。
“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近几年来,我市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之路,结合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土地全域整治等,在优化完善项目区配套设施与辅助工程的同时,注重对灌溉沟渠、排水系统的生态化改造,有效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让高标准农田在实现粮食增产的基础上,成为守护水生态的重要屏障。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余亩,在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