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周铁镇渎边公路沿线,秋意浓家庭农场一排排钢架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里,已进入果实膨大期的“红美人”柑橘挂满枝头,农场主赵解伟正滔滔不绝地向前来学习种植技术的村民讲解知识要点。
其实,在10年前,赵解伟还只是一个农业种植的“门外汉”。1986年从部队退役的他,乘着周铁化工产业“黄金时代”的东风,开办了宜兴兴洋化工厂,年产值最高时近2000万元。“那时全镇化工企业超100家,身边的亲戚朋友要么是产业工人,要么是化工厂老板,大家靠这鼓起了口袋。”赵解伟回忆道,周铁当时虽因化工而出名,却也失去了江南人引以为豪的生态环境。
2007年,周铁启动“环境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化工企业。赵解伟也在2009年响应政府号召,关停了企业。关停后能做什么?随着周铁持续整治化工行业,扎实推进控源截污、污水处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这颗太湖西岸蒙尘的“明珠”开始重新绽放光芒,也让赵解伟找到了新的方向。
“渎边地区土地肥沃,蔬果产业基础扎实,加上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我有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赵解伟说。瞄准品质好、效益高的水果市场,2015年他在周铁镇徐渎村邾渎自然村流转了10亩地,种上他去浙江象山带回来的“红美人”柑橘苗。一年后,“红美人”在他的农场扎下根;第三年,迎来丰收的“红美人”亩均收益达8万元;第四年,他将“红美人”种植规模扩大至60多亩,同时以农场为中心,无偿向周边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带动更多人调结构、种柑橘、富口袋。如今,仅徐渎村“红美人”种植面积就超400亩,亩均收益达6万元。
从“厂长”到“果农”,赵解伟一路的转型和摸索,也印证了宜兴找寻可持续发展新方向、新产业、新合作伙伴,深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来时路。多年来,宜兴大力推进化工企业淘汰退出工作,通过产业置换方式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大力削减工业污染,2007年以来关停化工企业超1000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建成“无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