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笔下,古时宜兴——阳羡,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去处。
三山两水五分田,山在城中、城在水中,田园与绿意交织,这是宜兴千百年不变的自然禀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展开时光卷轴,宜兴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扮靓绿水青山“高颜值”。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宜兴曾是江苏化工企业数量较多的县(市),产业粗放发展让绿水青山蒙尘。尤其是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敲响了生态警钟。对此,宜兴吹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与绿色转型发展“集结号”。山上,关停采石场、实施“复绿工程”;陆上,整治高污染行业、启动“腾笼换鸟”计划;水里,出台最严排放标准、推行科学治水。同时,创新实施“矿地融合2.0”,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变。
积累绿色发展“硬资本”。宜兴是“中国陶都”“线缆之都”“环保之乡”,节能环保、电线电缆、陶瓷耐材是地标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近几年来,宜兴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等,推动三大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不断向高端领域拓展。同时,锚定“双碳”目标,宜兴从无到有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集成电路产业以电子专用材料为重点,形成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互为依托的格局;新能源产业形成以光伏为主、风核氢储等各具优势的“一强多优”产业结构;生命健康产业建成多个创新载体平台,规模持续壮大。
绘就“两山”转化“新图景”。宜兴地处太湖西部、沪宁杭三角中心,拥有48公里太湖岸线、20万亩竹海、7.5万亩茶洲。2023年,宜兴入选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为摸清生态本底,宜兴持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发布全国首份园区GEP核算分析报告,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转化体系。同时,推动生态产品总值考核与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行的“双考核”制度,将核算结果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衔接,形成具有宜兴特色的绿色发展综合考核体系。2024年,宜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14万元。
“两山”映陶都,廿载绿生金。如今,在宜兴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水墨画卷上,绿色产业与山水城林相得益彰,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崛起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