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碎茶,亦称分级红茶、切细红茶,在加工过程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将条形茶切成短细的碎茶,呈现碎片或颗粒状。
1963年,宜兴成功试制红碎茶,1985年,宜兴出口红碎茶1408.5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红碎茶产量1989年开始迅速下降,1993年以后基本停止生产。
在这30年间,宜兴的红碎茶生产对江苏乃至全国四套样红碎茶地区选择适制品种、加强茶园管理、改进制茶机械、培养人才,特别是在研究制作新工艺、改革茶叶产销体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试制红碎茶
红碎茶是国际畅销的大宗茶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为增加外汇收入,大力鼓励红碎茶出口。江苏积极响应号召,将全省红碎茶生产试点设在宜兴芙蓉茶场,由张志澄具体负责试制工作。
当时宜兴主要生产红条茶,芙蓉茶场的设备也仅适用于红条茶生产。接到任务后,试制小组双管齐下: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学习红碎茶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对制茶机具进行改造,重点改造原有揉捻机的揉盘。1963年5月,芙蓉茶场成功试制出第一批红碎茶样品,经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茶叶公司)、江苏省棉麻公司、江苏省农林厅等单位的专家评审,确认其质量符合出口标准,随后在全国茶叶评审会上,其外形与内质在参展红碎茶中名列前茅。
试制成功后,1963年夏秋两季,芙蓉茶场全面转产红碎茶。首批运往上海茶叶公司的红碎茶获得较高评价:“外形较紧结,色泽较乌润,香味较浓,叶底较红匀,做工较好,档次分明、型号基本分清,净度较高,符合中国茶叶公司的出口标准。”这一认可为宜兴红碎茶打开了出口渠道,当年8月即实现出口11吨。
针对上海茶叶公司指出的含水量偏高、火候不足、含粗条等问题,芙蓉茶场持续改进:在揉捻机改造中,通过对比牛角形、圆弧形、新月形棱骨对茶叶破碎效果的影响,最终选定圆弧形棱骨;针对夏秋高温导致叶温过高影响品质的问题,将120分钟揉捻过程分为4个30分钟阶段,增加解块频次以控制叶温。
1964年3月6日,芙蓉茶场被列为全国6个红碎茶科学实验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红碎茶生产实现了初精制一体化。传统模式下,农户或茶场生产毛茶,茶厂收购后对其进行精制,而红碎茶开创性地在芙蓉茶场完成全流程生产。经上级批准实施的初精制联合生产模式,不仅成为宜兴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的开端,更使精制率显著提升,在1964年实现从76.7%提升至91.8%,茶叶品质显著提高,获得中国茶叶公司的高度赞誉。
扩大红碎茶生产
芙蓉茶场成功出口红碎茶后,宜兴的国营茶场和集体茶场纷纷加入红碎茶生产行列。
1963年夏茶生产期间,江苏省农林厅在芙蓉茶场召开全省红碎茶生产推广会议并进行技术培训。次年,阳羡茶场、宜兴县茶叶实验场相继开始生产红碎茶。1970年,宜兴林场也加入生产行列。在扩大生产过程中,芙蓉茶场、宜兴县茶叶实验场和阳羡茶场成为其他茶场的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基地。
1972年秋,红岭茶场生产的红碎茶经上海茶叶公司审评合格后,在江苏省和镇江地区有关部门支持下直接交售出口,至1989年10月累计出口1327.6吨,创汇169万美元,成为全国首家直接交售成品红碎茶出口的集体茶场。这一成功示范带动了新街茶林场、善卷茶林场、川埠公社茶厂、茗岭公社茶厂、铜峰茶场等一大批集体茶场成为外贸定点收购单位。
1977年中央政策允许各省经营茶叶出口业务后,中国土畜产公司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公司)依托宜兴茶厂的设备和人员开展红碎茶加工与拼配。同年10月,宜兴茶厂划归外贸公司,增挂“江苏省宜兴外贸茶厂”牌子,承担全省出口茶叶(主要是红碎茶)的加工制作工作;1982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宜兴外贸茶厂,专营红碎茶,直至1999年企业注销。该厂设有3个生产车间,其中一车间(外销茶车间)建立了先进的流水线精制红碎茶。茶厂收购全省各地(包括宜兴本地茶场)的红碎茶,按标准样评级计价后结算款项,并根据与各国客商合同要求的货号进行加工拼配,最终通过上海茶叶公司运抵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神户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港口。
1987年9月,张志澄在《宜兴红碎茶的生产发展和前景》中记载:“宜兴生产的红碎茶约占全省产量的50%,是举足轻重的。”
研制红碎茶新工艺
上等品质的红碎茶需具备以下特征:外观色泽乌润紧结,冲泡后叶底红匀、汤色红亮,内质要求鲜爽浓强、香气高扬持久,冷却后茶汤呈现浑浊现象,加入牛奶后呈现橙红或粉红色调。
1963年芙蓉茶场试制红碎茶初期,受茶树品种、制作工艺和机械设备等因素制约,产品品质与国际中高端红碎茶存在明显差距。为提升品质,特别是解决滋味淡薄等问题,宜兴持续开展技术攻关。1981年起,在张志澄的带领下,研究团队从茶树栽培管理、原料筛选、揉切机具改良到萎凋、发酵、干燥、精制等全流程进行系统优化,历经上世纪60年代平揉工艺、上世纪70年代转切工艺,至上世纪80年代形成以锤击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工艺体系。这一具有宜兴特色的红碎茶新工艺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推动了宜兴本地红碎茶产业发展,其技术经验还推广至全国相关产区。
采用新工艺生产的红碎茶屡获殊荣:1982年江苏省红碎茶质量评比会上,5个获奖产品中有4个采用新工艺;1983年江苏省提高红碎茶品质科研协作组会议上,22个茶样中,红岭茶场、芙蓉茶场等5个单位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茶样品质最优;1984年芙蓉茶场生产的碎一、碎二上档茶样分获江苏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85年江苏省红碎茶质量评比中,28个参评茶样评出的9个优质茶有8个采用新工艺,其中红岭茶场3个茶样均获第一;1988年红岭茶场碎一和新街茶林场碎二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12月红岭茶场和芙蓉茶场的碎一产品双双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宜兴红碎茶产销体制
宜兴红碎茶产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宜兴红碎茶交售上海茶叶公司阶段(1963年—1977年)。红碎茶按品类分为叶茶、碎茶、片茶和末茶四大类,每类又细分若干档次,品种体系较为复杂。试制成功初期,由于缺乏统一的收购标准样,各地对红碎茶的审评技术尚未掌握。为扶持红碎茶出口产业,中国茶叶公司授权上海、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全面接收生产单位的合格红碎茶,按照保障生产单位基本收益的原则定价收购。在此政策背景下,供销系统对红碎茶采取了区别于毛茶派购统销的特殊机制:允许茶场直接对接上海茶叶公司,由茶场直接承担红碎茶的生产质量责任,外销货款直接结算至生产单位,相关化肥、粮食等奖励物资也直接分配到对应茶场。这种减少中间环节的产销模式显著提升了茶场经济效益,有效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为红碎茶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阶段为宜兴红碎茶划归宜兴茶厂出口阶段(1978年—1983年)。1977年中央允许各省自营茶叶出口后,江苏公司通过协商将红碎茶出口业务从上海茶叶公司划转自主经营。同年,江苏公司依托宜兴茶厂的设备与技术人员,开展全省出口红碎茶的加工拼配业务;1978年江苏外贸首次自营出口茶叶,宜兴提供250吨红碎茶试销;1979年实现出口口岸由上海向江苏的全面转移。
然而,受1978年四季度国际茶价暴跌及拼配加工成本上升影响,江苏公司红碎茶出口业务出现严重亏损,遂将出口业务回推上海茶叶公司。1979年初国际茶价回升时,江苏公司在未与省内茶叶主管部门协商的情况下擅自扩大收购规模。1981年中央要求各省外贸企业对红碎茶经营自负盈亏后,江苏公司单方面发函暂停红碎茶经营,经阳羡茶场等生产单位据理力争才继续维持业务。这一时期因江苏公司市场预判滞后、业务经验不足导致的趋利行为,造成经营者亏损与生产者积极性下降的双输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芙蓉茶场通过保持大部分产品经上海公司出口、少量交售宜兴茶厂的灵活策略,有效维持了生产稳定性。
第三阶段为红碎茶多元经营多渠道出口阶段(1984年—1989年)。1984年6月,国务院75号文件明确“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价议销”,除边销茶外,茶叶不再列入统购派销,组织多渠道销售,价格根据市场行情确定。宜兴红碎茶积极开拓上海、广东、江苏等多地出口渠道,实现产销两旺:1984年出口683.5吨,创汇256万美元;1985年参与生产的34个茶场(含5个国营场、29个集体场)年产1408.5吨,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44%,创历史峰值。
随着茶叶购销体制改革深化,内销绿茶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红改绿”趋势显现。1985年后红碎茶产量逐年萎缩,至1988年产量下降56.5%,生产单位缩减至13家。1990年代,内外销价差持续扩大,红碎茶继续萎缩,1992年产量仅剩65.9吨,最终退出创汇农业行列。
宜兴红碎茶的购销体制创新,促进了江苏乃至全国的茶叶购销体制的改革:其一,首创的“产加销一条龙”购销体制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为全省全国产销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其二,针对经营困境,张志澄等业界代表积极建言献策,1980年向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提出提高红碎茶内质、降低中间环节费用的建议,1983年—1984年间直接向省委主要领导反映情况,推动时任省委书记韩培信作出“让茶区群众自己开拓销售道路,并制定保护茶农利益的政策”的重要批示,促使宜兴乃至全省的茶叶销售较早迈入市场经济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