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我们当年在硝烟中战斗, 就是想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3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汪佳璐 文/摄

  8月6日下午,丁蜀镇一处居所内,百岁抗战老兵马维金坐在桌旁,正用放大镜逐字阅读当天的《宜兴日报》,读到宜兴建设的新成就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欣慰的波光:“我们当年在硝烟中战斗,就是想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好日子。”放下报纸,他颤巍巍地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沓边角磨损的老照片。有穿军装的自己,有和亲人的合照,唯独没有战友的合影。“好多同志没能看到今天哟……”老人摩挲着照片,沙哑的嗓音里浸满岁月的重量。

  1925年盛夏,马维金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一个小村庄。9岁丧父后,他和弟弟随母亲去给富户做帮佣,端茶送水、放牛割草,日子清苦。后来,日军入侵,田埂上的稻香被硝烟取代,乡亲们的哭声成了那个年代悲怆的“背景音”。1943年春天,18岁的马维金更是目睹了日军“扫荡”后的惨状:烧毁的茅屋冒着黑烟,乡亲们抱着死去的亲人痛哭……那一刻,他攥紧拳头,暗下决心:“绝不能再让鬼子肆意横行!”

  1944年2月,他瞒着家人加入地方抗日武装,成为涟水县胡集区朱圩乡朱圩村民兵,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马维金回忆道:“那时候武器奇缺,我们手里握的都是乡亲们凑材料自制的土枪,枪膛锈迹斑斑,子弹也得省着用。”一次,他正啃着高粱米团子,日军大部队突然出现,枪声骤然响起,民兵队长连忙带着五六十名民兵阻击扫荡的日军。作为本地人,马维金熟门熟路地领着队伍埋伏在村外墓地打击日军,并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多次迂回偷袭,表现格外出色。战后,队长握着他的手赞道:“你是块好料子。”1945年3月,他在党旗下宣誓入党。

  抗战岁月里,马维金在苏北平原的青纱帐里摸爬滚打,从普通战士成长为战斗骨干。寒冬腊月在战壕里啃冻硬的窝头,枪林弹雨中目睹战友扛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碉堡……这些成了他记忆最深的片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战壕时,战友们抛着军帽欢呼痛哭,马维金却悄悄走到一边,对着家乡方向深深鞠躬。那位和他约定“胜利了就回家种地”的战友,终究没等到这一天——他被日军残忍杀害,头颅被割下后挂到了城楼上示众。

  1958年,马维金来到宜兴釉水厂工作,后又在宜兴陶机厂等单位担任要职,宜兴从此成了他扎根奉献的“第二故乡”。1959年3月,他因伤寒而持续高烧,昏迷不醒,被紧急转送至无锡救治,住院40多天才康复,昏迷中,他还时常呼喊着战场上的口号“冲啊、杀啊”。在地方工作的数十年间,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马维金都将战场上淬炼出的钢铁意志,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在完全陌生的陶瓷机械领域,他甘当“小学生”,跟着老工人学看图纸、记规程,逐步从“门外汉”成长为精通生产、善于管理的行家里手。“车间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武器,生产任务就是战斗命令,咱们得像当年打胜仗那样,把活儿干得漂亮!”这句他常对工友们说的话,成为激励全厂上下的精神旗帜。每逢调工资、分房,按条件本应优先的他,却总将名额让给家庭困难的老工人。对子女,他更是要求极严,常说:“革命战士的后代,得靠自己争气。”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晚辈们个个勤勉正直,将清廉朴实的家风代代相传。

  1985年离休后,马维金仍保持着严格的作息。每天清晨5点半,他都会在院子里练习自创的“战地操”,铿锵有力的“一、二、一”口令声回荡在小院里。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默默将积蓄塞进捐款箱,当工作人员叫住他要登记姓名时,老人只是摆摆手:“我是老党员,这是本分。”在马维金家中的抽屉里,泛黄的日记本、手写回忆录、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边角磨损的老照片等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当有人问及战争往事,他总是把布满老茧的手掌按在照片上:“我不算啥,那些没回来的战友才是真英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胸前的党徽上,那抹金色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