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半,全市750人涉嫌“帮信罪”
日期:01-20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10版:常州新闻 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记者 于远航) 记者近日从市检察机关获悉,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我市累计发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件496起,涉案人员多达750人。有关人士分析发现,这些沦为电诈帮凶的“帮信罪”嫌疑人与电诈受害者的心理状态惊人相似。
“帮信罪”是2015年1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罪名。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帮信犯罪也随之增多。随着对此类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开展“断卡”等专项行动后,落网获刑者也逐年增多。
据介绍,我市帮信犯罪群体呈现三大特征:年轻人占比较高,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低收入人员居多。750名涉案人员中,16周岁至30周岁人员占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64.13%,无业人员占67.33%。
“750名涉案人员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4.93%,22人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其中6名是在读大学生。”天宁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王聚涛表示,高学历人群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拒绝诱惑,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又不具备经济能力,容易被高薪、兼职吸引而误入歧途,这种现象亟需引起重视。
王聚涛介绍,我市查处的案件中,绝大多数为出租、出售银行卡等提供银行卡类帮信犯罪。此类案件频发,一方面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很容易实施,另一方面是帮信犯罪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不够,大多数人存在“只提供银行卡不直接参与诈骗,不算犯罪”的错误认知。
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朱坚认为,利益驱使、认知低下、心存侥幸,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帮信犯罪分子成为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凶。对比帮信犯罪分子和刷单诈骗受害者,不难发现,施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共性。“这两类人群大多急于获取经济收益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受从众心理影响,看到别人做,自己就跟着尝试,存在侥幸心理。帮信犯罪分子自以为不必承担后果,诈骗受害者自以为没有被骗。他们甚至会陷入自我欺骗,将歧路视作正途,难以主动停止自己的行为,最终在施害与受害的路上越走越远。”朱坚说,除了自身因素,浮躁的社会环境与这种环境下孕育出的高物质欲望,也会影响个人观念,诱使人们行差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