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散记
日期:01-20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3版:健康沙龙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因体检复查住进了市一院。住院数日,我接触了一众医生、护士、病友、家属。他们来自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年龄,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故事通过医院的这扇窗口展示于我的眼前,让处于老年的我仿佛又看到自己一生的旅程。
我这一生因大病两次住进市一院。23岁那年我因吐血不止,在金坛抢救无效,救护车急送市一院。医生凭着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终于将我从死神手中抢夺过来。当年父亲急送我来救命,今日儿孙陪护我来看病,转眼人生迈进八旬,处于病痛和苦难中感触很多,同时也感慨医院发展的日新月异。
比如我以前做的前列腺穿刺,要先行麻醉,体外硬生生地戳进体内,对准相应的部位取样,前后得半天。而现在仅十几分钟,医生便叫:“老爷子好了啊,起来吧!”在医生的操作下,微型智能机械手探进直肠,就像打针一样,根本不用麻醉,做完就能轻松下床。
病友老王66岁患上膀胱癌,院方派出了“奇奇”——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代表着医疗领域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市一院泌尿外科常年门诊9万余人次,年手术5千余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完成肾移植2500余例。对付老王的膀胱癌,可谓小菜一碟。
更让我感到“病”至如归般温暖的,还有市一院的医生和护士。泌尿外科副主任庄乾锋热情诚恳、坚定自信。虽然诊断结论令人心悸,但给出的治疗方案叫人心安,不必手术,只要吃药打针就是了。病房负责护士是华薇,长发束起,像一朵盛开的黑牡丹花,乌黑闪亮。她一进病房就快人快语地招呼大家,“我是华薇,各位有什么情况可以找我!”医护的良好态度感染了我,他们信心满满的话语撑起了陷入沉疴患者的腰杆。
始建于1918年的市一院,至今还保留着一座1933年建造的老楼,令人望古思幽。如今,一座座高楼代替了往日的小楼旧房,一代代新人赓续着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更发展了前辈们精湛的医疗技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患者:曹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