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到 放鹞灯
日期:01-19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何奕欣 梅嘉慧 姚晗) “停停停,线就拉到这里。”3月21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遥观鹞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国兴一行人趁着春分后的好天气,在遥观镇遥观村的麦田上放飞鹞灯。
将鹞线拉到合适的长度,刘国兴举起鹞子,其余人把控线的方向,顺着风的力度,用力把鹞子往上一送。鹞子扶摇直上,飞到了百余米的高空。鹞子稳定后,几人将鹞线的另一头拴在麦田边树上,待夕阳的余晖撒在地平线上,他们合力拉下鹞线,挂上一盏盏点亮的鹞灯。五颜六色的鹞灯一字排开,在天空中飘荡。
鹞灯始创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当时元朝统治者为掌控局势,在江南一带实行十户三鞑子的做法,广大百姓以“扯天灯”为信号,统一行动反抗元朝统治,后来慢慢演变为正月十五至清明前放飞鹞灯的民间习俗。遥观名字的由来,传说也有遥遥观看鹞灯的含义。
刘国兴小时候就跟在爷爷身后提鹞灯,耳濡目染便学会了。鹞灯的制作很讲究。买来的篾丝要先放在水里浸泡一天,晾干后撑开,才能保持灯笼状不再变形。将丝棉纸用浆糊粘在竹篾上,刷上不同颜色的油漆,安装在锯成圆形的木块底座,一盏鹞灯就完工了。
“听起来很简单,其实里面细节多着呢。丝棉纸要仔仔细细贴两层,油漆也要刷两遍,一遍上色,一遍清漆。”说起鹞灯制作,刘国兴如数家珍。
放鹞灯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吃完晚饭,刘祥春带着孙子天天来到现场,“以前牵着儿子来看鹞灯,现在牵着小孙子,一晃几十年都过去了。”刘祥春感叹。高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