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无用功不做也罢
日期:01-19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春节前后,迎来送往,走了一些地方,接触了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人,聊了方方面面的问题。除了普遍感到经济发展总体不如人意之外,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工作的忙和累,尤其是基层的同志感受更加强烈。按照道理忙是好事,只有忙才能发展,不忙不做事哪里能有发展?但是,有些“忙”都是无用功,不仅没有促进发展,甚至成了“内耗”,基层同志慨叹这些无用功真是五花八门。
无用之学习。学习本来是提高人的素质、提升工作水平的良好途径,然而一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无用之学习。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体现“学习成果”,统一印发精美的笔记本,大家都成为了“文抄公”,可惜很多学习仅仅停留在“笔尖”,并没有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有的还搞学习积分排名,对排名靠后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诫勉谈话,于是乎每天一起床就把手机打开,每晚睡觉前也要做上几题。
无用之调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然而一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无用之调查。一些部门和地方,为了所谓的调查,关在门里炮制了一大堆调查表和问卷,用公费邮寄到下属单位或者个人,限期填报上来,真可谓闭门造车。有的一天跑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单位,露个面问几个问题了事,真可谓走马观花。有的层层陪同,车队如龙,人海如潮,真可谓兴师动众。有的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只看显示政绩的不看工作薄弱的,真可谓嫌贫爱富。有的查看了一两个点,便大发议论、妄下结论,完全不顾面上情况,真可谓以偏概全。有的根本不听下面意见和建议,更听不得批评,到了那里便叽哩哇啦地训示一通,真可谓钦差大臣。
无用之会议。会议本来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形式,然而一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无用之会议。一些部门和地方,会议之多前所未有,不仅会议名目繁多,而且数量惊人,一个乡镇党委书记一年要开几百个会议,有的领导每天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转。会议讲话之多前所未有,一个会议,张讲过李讲,李讲过王讲,王讲过,最后主持的老刘还要强调几点,真是让人感到不知谁讲的算。会议材料之多前所未有,会议中有典型发言材料,有经典案例材料,有领导讲话材料,材料越印越厚、越印越精美,最后成了一堆废纸。
无用之文件。文件是用来指导工作、发布政策的重要手段,然而一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无用之文件。本来上级发文中什么都已明确,下面只要执行就好了,可是非要一级接着一级发。本来一个会议就解决得了的事,非要发个正式文件才能解决。本来不需要编号的一个通知,却非要编上正式文件号发下去。本来已经形成惯例的事情,也要每年都要发一个除了日期不同之外其他都相同的文件。结果文山越堆越高,文件越写越长,作用越来越小,副作用越来越大。
无用之检查。检查本来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方法,然而一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无用之检查。每到年底,检查像“走马灯”一样多,所有检查都很雷同,一看是否成立领导小组,二看有无工作方案,三看有无会议记录安排部署,四看是否定期报送工作信息,五看是否有工作总结。为了迎接检查,基层同志不仅要花大量时间补记录、造材料,还要花费做展板、拉横幅。结果检查之后依然故我,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事故发生之后再进行检查,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无用之平台。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各种平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一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无用之平台。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在退职清理时,竟然发现自己加了600多个工作群,每天在群里要报到、要发声、要点赞。不管你单位大小和工作性质如何,你都要通过信息上报平台报送一定数量的信息,否则就考核不合格。工作报表平台更是要按时填写,数量众多的报表造就了一群数量众多的“表哥”“表姐”。一位基层领导形象地说自己领导了三支队伍:“指尖”“笔尖”“舌尖”。
像这些无用之功不胜枚举。产生这些无用之功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显示存在感,虽然几经机构改革,但各级编制之外的结构和人员依然很多,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没事找事做,让人们特别是领导认识到“没有我们不行”;二是推卸责任,做事过度留痕留迹,出了问题一推干净,不信你看我有影视资料、报表台账、文件记录、检查结论;三是畸形政绩观,做事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是为了自己得到提拔重用,要提拔重用就要在形式上下足功夫,做给领导看、做给上级看。
基层强烈呼吁,这些无用功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