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零下六度,西夏博物馆的第一位游客

日期:01-19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小时候,我最爱听评书,刘兰芳先生讲的《杨家将》百听不厌。里面说到一个王朝叫西夏,一直在我心中萦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能让大宋朝不得安宁?2023年11月,我终于来到了甘肃省武威市,来到了西夏境内,触摸这个对于我来说是足够熟悉却又十足陌生的名词。

一座铜奔马,一首凉州词,让武威驰名中外。“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自古就是连接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奠定了武威这一座城市的壮阔与豪迈。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割据王朝。其势力范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凉州大马,锐气十足,大大增强了西夏国力。西夏前期与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史称“雄踞西北二百年,三分天下居其一”。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武威被定为西夏的辅郡。直到1227年被蒙古灭国,在历史上存在了约190年,经历10个朝代。西夏被蒙古人灭掉后,其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被人遗忘,甚至连它的文字都无人识得,被称为“天书”。

好奇心让我的武威之行首站选择西夏博物馆,探寻那尘封已久的西夏文化。从酒店步行500米就能到达博物馆。11月12日的武威早上零下六度,我们在酒店对面找了家当地人常去的牛肉面馆,点了地道的牛肉面,喝了红枣茯苓茶,吃完浑身热乎乎的。走到西夏博物馆,我是当天第一位游客。

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城东南隅,与武威文庙隔路相望,是甘肃省唯一展示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是一座坐东向西的“回”字形仿古框架结构建筑,博物馆不大,却能领略到一个王朝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展览主题为“武威西夏历史文物陈列”,分为大夏辅郡、西部天府、文化中心、研究成果四部分,展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西夏碑、国宝木缘塔等,又通过大型浮雕、文物图片、壁画、背景画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里的每一件珍藏都值得去驻足细究。

西夏王朝第一珍贵文物——西夏碑,全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两面刻字。正面是西夏文,碑首篆字题名,意为“敕感通塔之碑文”。背面为汉字,碑首篆书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据介绍,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地震时,护国寺的感应塔被震斜,西夏皇太后、皇帝下诏重修,并于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立此碑记事。题名两侧各有线刻伎乐菩萨,作翩翩起舞状,碑文四周以线刻卷草纹装饰。此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好的西夏文碑,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

西夏碑的发现,和它碑上的西夏文字一样,充满着神奇色彩。清嘉庆九年(1804年),进士出身的中国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有一天与朋友同去凉州(今武威)大云寺参观游览,在大殿后院左边意外发现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一些古怪的文字,看起来像汉字,但张澍却一个字都不认识,绕到石碑的背后,看到了汉字,根据上面记载的年号,张澍终于弄明白,这是“西夏碑”。不认识的文字,就是西夏自己创造的文字——西夏文。

斑驳陆离的石碑,经历千年风霜,虽然伤痕累累,却依然兀自站立。厚重高大的西夏碑仿佛默默地诉说着,解读着西夏国的神秘沧桑。

走走停停间,一个王朝的兴盛衰落、一个民族的日常起居,一点点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党项族在继承唐、宋文化成就的同时,融汇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创制和使用西夏文,推崇儒学,笃信佛教,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武威发现的西夏碑、西夏文佛经等珍贵文物,融汇了党项、藏、汉、回鹘等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民族成分的多元性也成为武威西夏文化的特点之一。

武威发现的西夏文物不仅数量上全国最多,而且在国内所藏西夏文物中也是独具特色。西夏博物馆保存有西夏文献、钱币、金银器、木器、佛造像、青铜器、瓷器、西夏文佛经、木版画、藏文文献等各类文物2000多件。有的价值极高,视为国宝;有的为首次发现,填补了考古空白。博物馆内的西夏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缘塔、木版画、金碗、银锭等更是国内独一无二。它们展示着武威在西夏时期的辉煌历史,记录了丝绸重镇古凉州的沧桑变迁。

文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品”,它千载传承的故事与文化,始终熠熠生辉。西夏王朝在武威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古迹与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沉淀,见证着一段王朝的辉煌历史。西夏博物馆就如西夏文化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