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须“双向奔赴”
日期:01-19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4版:现代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常胜分校 周新
大学校门打开与否,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复杂的讨论题。大学素来被认为是开放、包容、进步的象征。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开门悦纳诸子百家,成就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百家争鸣”之盛况,在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家梅贻琦曾言:“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其实也是在强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大学开放精神。然而,我国许多大学出于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保障学校安全管理等因素,封闭校园或不常态对外开放。
在我看来,大学对外开放,是对莘莘学子表示出热情与包容,从而在开放中让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青春的学子,丰盈学子们的内心世界。高校是人们心中神圣的地方,是学习知识、规划未来的象牙塔。很多家长带孩子进入高校,让孩子感受大学的文化氛围,进而鼓舞孩子树立学习目标,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此外,大学对外开放,也是让大学的文化底蕴与市民的文化需求相互动。当然,这也给大学的管理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大学校园怎么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学校必须做足功课,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校园承受能力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满足公众需求,同时保障安全。另一方面公众素养也至关重要,公众进入校园绝不能干扰教学环境,更不能商业化、娱乐化校园,而是要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安静地来安静地走。
只有这样的“双向奔赴”,“开放大学”才不会沦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