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华罗庚与闻一多在西南联大

日期:01-19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众所周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8月份,我到昆明参加中国档案学会的年度系列活动,终于一遂夙愿:走进了西南联大旧址,参观了博物馆,并且到云南省档案馆查阅到丰富的档案史料,近距离感受这座仅存在8年的临时大学,在国破家亡之际所留下的历史足音与苦难辉煌,以及其中活跃着的不少常州人的身影。

华罗庚刚刚跨进清华园的时候,就认识了闻一多先生,他对闻先生的文学才能十分敬仰。他最喜欢读闻先生的诗《死水》《心跳》。这时,闻先生对华罗庚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惊人的成就也很敬慕。由于两人主攻学问的专业不同,当时很少接触。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华罗庚爱国心切,放弃了在剑桥大学的学习,从英国伦敦回国,到了昆明便受聘于西南联大,28岁的他任数学系教授,留下许多珍贵的档案史料。

在昆明期间,闻一多一家居住的陈家营房子是四合院结构,共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则是厨房、堆放杂物和饲养牲口的地方,闻家8口人就住在楼上的两间房里。当时,华罗庚一家居住在黄土坡村。一次空袭中,敌机把他家躲藏的防空洞炸垮了,华罗庚被埋在炸塌的防空洞中,耳朵也震出血。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刨出来。死里逃生后,华罗庚一家为了安全,决定赶快搬家,但一时间找不到房子。闻一多得知后,热情地邀请华罗庚一家到自己家中共居,还主动把比较大的正房腾出一间给华家住。闻一多租住的房屋是昆明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所谓“一颗印”就是当时昆明人形容一般平民百姓的住房像印章那样狭小。

华家搬来后,闻家将所住的正房一分为二,东侧由华罗庚及夫人住,西侧则住闻一多及夫人。由于中间没隔墙,两家在生活上总有些不方便。闻一多只好挂几条花花绿绿的床单隔开。两家的子女统一住在东厢房,相处得像一家人。华罗庚幽默地对闻一多说:“闻兄,你在室内挂屏风,我们两家人好似住进宾馆了。”一席话,逗得两家人围在一起捧腹大笑。华罗庚曾写了《挂布》诗,记述当时的情景:

挂布分屋共容膝,

岂止两家同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

专业不同心同仇。

华罗庚一家6口人,闻一多一家8口人,两家14口人在陈家营度过了隔帘而居的一段生活,一直到1941年10月,闻一多一家搬迁至司家营。华罗庚埋头搞数学,闻一多埋头搞考古,两位教授清贫自甘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给周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华罗庚刻苦钻研数学,夜里灯光如豆,工作到很晚,终于完成了响震中外数学界的新著《堆垒素数论》。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昆明的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闻一多积极投身到抗日民主运动中去,勇敢地站出来支持进步青年。闻一多的正义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使华罗庚对当时形势有了正确的认识。

由于战时物价飞涨,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养活8口之家,缓解生活压力,闻一多不得不“挂牌治印”来增加收入。其间,闻一多精心刻了一枚图章赠送给华罗庚,上面写道:“甲申岁宴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短短60余字,幽默风趣,以谐写庄,既有印章材质的介绍,又有刻石功用的说明,表达了闻一多礼轻情重的赤诚之心。

闻一多送给华罗庚的这方印章及其边款铭文,情深意长,显露了他们特殊的友情,华罗庚因此铭记于心,难以忘怀。这枚印章现在存放在他金坛家乡的华罗庚纪念馆内。

1946年秋天,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的邀请,到美国讲学。他踏上了新的征途,坐在从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翻开报纸,突然看到闻一多被暗杀的消息,眼前突现一片漆黑,气愤地流下了眼泪。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离开昆明不久,继李公朴被暗杀之后,闻一多又惨遭毒手,这是什么世道啊!他怀念故友,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心里交织着强烈的爱憎,在车中口占一绝《哭一多》:

乌云低垂泊清波,

红烛光芒射斗牛。

宁沪道上闻噩耗,

魔掌竟敢杀一多。

读完这段往事,我们既可以体会到当年联大教授生活的艰辛,也感动于两位教授之间真挚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