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开刀,八旬大爷的肿瘤消失了
日期:01-19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2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陈荣春 李祉萱) 食管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开展放射治疗,然而患者的心脏内曾植入过起搏器,放射治疗的高能射线会不会损坏起搏器?文献中很少有记载。但如果不开展放射治疗,肿瘤“虎视眈眈”,怎么办?市一院采用放疗的方法,为80岁的张大爷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年前,张大爷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脏内植入了一枚起搏器,术后身体情况一直良好。今年上半年,他吃饭时逐渐感觉很难下咽,还伴有声音嘶哑。家人立即带他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发现,张大爷患有食管低分化鳞癌。
“查出癌症后,我们辗转去了多家医院,但医生考虑高龄、心脏起搏器等问题,都没法确定治疗方案,我们最终找到市一院肿瘤放射治疗科顾文栋主任。”张大爷女儿说。
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肿瘤已有淋巴结转移,已经不能手术,结合张大爷的病情已处于食管癌局部晚期,顾文栋认为,如果接受规范化的放射治疗,张大爷仍有长期生存的希望,建议开展影像引导的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放射线可能会影响起搏器信号的传达,而且直线加速器启动时可能会有电磁效应,导致起搏器故障,容易危及生命,属于高风险治疗,因此临床较为少见。”顾文栋介绍。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究竟能做放疗吗?或者如何避免射线的影响?顾文栋团队也着实“伤脑”。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期待,他们与多学科专家开展数次讨论,最终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顾文栋团队设定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精准勾画放疗靶区,尽量避开心脏起搏器,同时做好应急预案。为确保放疗的顺利,肿瘤放射治疗科快速组建医生、护士、放疗物理师、技师等放疗团队,同时邀请心血管内科专家做好应急保障。每次放疗前,团队全员到位,护士备好除颤仪,医生技师标记放疗靶区位置,精准开展放疗。治疗期间,团队密切监测张大爷的指脉氧等指标,确保放疗安全。
“我们非常信任顾主任和他的团队,医护人员技术都十分高超,治疗方案的考虑都很充分,解答也很仔细,让我们感觉很安心。”治疗期间张大爷说。
就这样,信任和依赖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在一个多月不间断的放疗过程中,团队都十分严谨,并且定期通过心电图确认起搏器的功能状态,直至整个放疗疗程结束,张大爷也没有出现明显严重的放疗副反应,起搏器状态始终良好,“安静”地守卫着心脏。
近日经门诊复诊,张大爷的肿瘤已经完全消失,他的脸上又恢复了原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