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家门口的南运河

日期:01-19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南运河地处常州老城区西南角,是常州市区四大干流之一,连滆湖,通太湖,沿岸古迹众多,民风淳朴,河上风景优美,风姿绰约。

南运河北起京杭运河石龙嘴(今南运桥北侧),南接宜兴宜城镇,全长51.3公里,其中,常武地区境内30公里,常州市区内4.75公里。相传为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开凿,古称西蠡河。南运河在常州古代典籍中早已有所记载,在宋咸淳四年(1268年)《毗陵志地图·武进县境图》中就已有南运河的身影,距今已有750多年。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大运河常州段的重要水系,南运河成为该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55年暑假,初中入学考试刚结束,我们全家迁入西门普济街末端的前新河滩。家门外就是南运河,从熙攘繁杂的市井来到空旷的河边,顿觉视野宽阔,神清气爽。河上水汽氤氲,河面波光闪闪,风景旖旎。大小船舶来来往往,划船的、撑篙的、摇橹的;装粮食的、装柴草的、装煤炭的、装大缸的,还常有小火轮拖着长长的船队“呜呜”驶过。水大的时候甚至还有从洞庭湖、鄱阳湖和舟山来的渔轮,高高翘起的船头上画着一对大眼睛,煞是吸人眼球。对岸,南河沿街上行人店铺清晰可见,北面普济桥隐隐约约,岸边条石码头上常传来人们淘米、洗菜、洗衣服发出的捣衣声、说笑声,令人耳目一新。我禁不住每天站在家门口,抬起一只脚,向后抵住门框,一只脚着地,金鸡独立般呆呆地看着河上不断变换的风景,就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电影。

南运河独特的看点是河水的变化。京杭运河的水来自长江,长年向东流,而南运河的水因石龙嘴堰的拦截,自北向南流动。大多数时候河水充足,水面稳定,但到了初夏,特别是梅雨季节,河水便暴涨起来,几天工夫便漫到岸边。河里鱼游虾跳,坡岸上渔网高张,呈现旧时“西城八景”中“新河晾网”的景象。岸边的大人、小孩便手提淘米箩筐在河岸边、码头旁摸鱼捉虾。如果连续几天大雨滂沱,河面持续上涨,与岸上的路面几乎一样高,这时河面上的景致就有点触目惊心了,河水漫过河岸已到家门口的石级,宽阔的河面上金黄色河水急急向南狂奔。顺流而下的船犹如无人驾驭的野马从门前冲过,令岸上的人担忧;逆流而上的则是历尽艰辛,船夫们有的使劲摇橹、有的拼命撑篙,更有的干脆上岸拉着纤绳艰难行走。偶尔会有三四艘用于抽水救灾的洋龙船,排成一路纵队“呼呼呼”直冲而过,船头抽的水从船尾喷发出来,激起的大浪直冲到我的脚下。

雨季过去,南运河水流渐缓,水面也缓缓下降。若遇上几十天不下雨的旱季,运河的水会继续下降,水流便会自南向北倒流入大运河,原本金黄色的河水渐渐变成湖绿色,河面上漂来了只有湖塘中才可见到的绿色浮萍。

沿岸居民亲热和气,他们大都身怀绝技:女的多干揢篦箕的活,耳边常听见她们熟练操作时发出的“咔-呲”声;邻居中还有在有名的大厂如机床厂、柴油机厂上班的高手,不但会修机器,有的还有一身武功;还有几家开木行的,如张记木行、孙记木行、鑫记柴行等,我家搬来时大码头边的河滩上还堆满了木材。

冬天河边清静冷落,到了夏天可就热闹了:无论是对岸的南河沿,还是我们这边的新河滩,傍晚时分家家出动,洒水扫地,邻里相互打着招呼,沿河边摆满圆桌方凳,一家大小围着晚餐。晚饭后大人小孩或坐或躺,手里摇着芭蕉扇,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拉家常,直到深夜。有时从我们住处后面的楼屋里还会飘出用胡琴、笛子合奏的《梁祝》乐声,因为那里住着几位越剧爱好者。

夏季最有趣的是游泳。六月六,猫狗宗生汰把浴。每到农历六七月份,南运河就成了快乐的天堂:趁河上船少的时候,大人们在深水区扑腾,小孩子们则在家人的照料下扒着木盆或戴着救生圈在河边浅水区学习,这是当年南运河上的一道风景。运河两岸有许多游泳高手,无论白天黑夜常会听到他们游泳时发出“扑通、扑通”的跳水声。我们新来乍到,只能在岸上看热闹,后来终于忍不住了,兄弟几个商量决定用家里的木梯当救生圈下河学游泳。弟兄仨借助木梯,练屏气、水下翻身、闷头游等,后来连胆小的妹妹郑连华也加入了。用了一个暑假,我和三弟郑连元就能游过河了,小弟郑全放比我还厉害,能自由泳、仰泳,还会跳水呢!母亲起先还担心,后来就站在家门口看着我们放心地笑了。

有一次,雨季刚过,艳阳高照,河面离岸只有尺许,河水静止,行船也少,正是游泳的大好时机。我正踟蹰着,发现河对岸南河沿街上一位女孩赤足走向河边,白色泳帽,黑色泳衣,亭亭玉立。只见她蹲下身子弯腰伸手到河里捞水往身上泼了几泼,立起身,两手向前,一个鱼跃跳进河里。浪花飞溅间,那女孩已快速向我们这边游过来,两只手臂在水面车轮般转动,一会儿就到了岸边。一个转身又游回对岸,河里的泳者、岸上的行人都注目观看。如此游了几趟,方出水上岸而去,消失在一条小弄里,那清丽、袅娜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阴似箭,50多年过去了。南运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面拓宽,石龙嘴、普济桥都拆了,普济街、新河滩也消失了,沿街居民散居各地,但当年经历却深藏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我去菜场买菜遇到厂里的同事蒋文娟,谈话间,知道她家就住在南河沿。说起那件事,她说:“哎呀!她是我家小妹蒋小娟呀!那时她是省少体队员,还得过不少奖状呢!”南运河真是风姿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