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宜“治未病”
日期:01-19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4版:现代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 王晓波
笔者以为,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宜“治未病”——在学生心理未出现问题时,就引导他们塑造强健的心灵,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自我、处理关系、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心情日记:没有字数规定,可文字可涂鸦,唯一的要求是:真。即真实事件、真实情感。在初写阶段,以5—6人为一小组,大家轮流写作,彼此分享,常用句式为:“今天我的心情……,因为……”。进入高年级,学生独立意识萌芽,内心世界也更为丰富,则变为一人一本单独写。我一般会在第二天早上批阅完毕,并及时给予点评和回复。
问题宝典: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有时我直接给予回复,更多时候,会利用班会课,引导全班学生就某个现象或问题,共同思考解决方式,形成该类问题的解决策略,纳入班级“问题宝典”中。比如,遇到“争执”的场景,我们形成以下解决方式:①互相道歉。②暂停,冷静后再处理。③寻求第三方帮助。比如共同的朋友,听听别人的意见。④实在处理不了,向老师提出申请,在班会(夕会)课上处理。
行读课程:孩子之所以容易被一些烦恼困住,是因为他们的活动空间和经历经验有限,所思所想有局限。如果能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能丰富精神世界。我在教室里开设了两门课程,一门叫“看世界”,另一门叫“走天下”。前者侧重于“读”,读书、读人、读世界。后者则侧重于“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