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与隐私间,需有法律介入
日期:01-19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在笔者看来,可视门铃与隐私之间,应该有明确的法律介入,以此来减少纠纷。
科技日新月异,新型防护装置的出现,不仅提升住宅的安全系数,还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出于安全的考虑,安装了可视门铃。所谓可视门铃,就是在原有的“猫眼”上进行升级,安装摄像头。它凭借使用更加方便、无须布线连接外接电源等优点,获得很多家庭的青睐。它不仅可以捕捉记录家门口可疑的人群,还可以提前给住户预知危险,并为后续的维权提供直接可靠的证据。
但是,科技进步的本身是把双刃剑,可视门铃的发明与运用,满足了住户对于安全的需要,却对邻居的隐私权造成不小的潜在隐患。现实社会,“门对门”的邻里关系成为常态。可视门铃的摄像头在信息收集时,可监控范围不仅只是邻居门前,还可能包括前栋楼多家住户的卧室和阳台。这使得守护住宅安全和保护邻居隐私之间,难以做到周全。这也让一些邻居觉得个人隐私权被侵犯,随之出现的便是层出不穷的纠纷。
然而,查询现有的法律法规,住宅居民安装具有摄录功能的可视门锁装置,并未明确被禁止。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围绕可视门铃的隐私侵权争议依然存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的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可视门铃的安装规范、摄像头的监控范围以及可视距离等技术参数,在守护安全与保护隐私之间寻求平衡,真正维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