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东:从一线工人成长为“中国铸造大工匠”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又是一年燃情“红五月”,我们采撷了5位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劳动者,当好新时代主人翁、勇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本报记者 唐秋冰 通讯员 常工宣
“公司接了一批出口欧洲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液力缓速器订单,批量生产后发现质量稳定性与预期设想有一定差距,必须把问题症结找到。”4月23日,记者见到马艳东时,他正在和团队成员讨论技术难题。
马艳东是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技术攻关、破解难题是他的日常。
2011年,马艳东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就入职恒立液压。从此,他一头扎进“机械工业制造领域芯片”液压元件细分领域,一心求索,打破高端液压元件国外垄断,助力恒立液压国产液压元件实现“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领先”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工信部第一批“工业强基工程”单位,恒立液压于2012年启动筹建铸造项目,致力于开发高精密液压铸件。马艳东赶上了企业这一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当时,液压铸造中的关键技术——熔炼和砂芯制造,是制约高端液压铸件发展的瓶颈,给我们的技术研发带来了一定难度。”2015年至2018年,他为此多次赴德国和日本学习先进铸造技术,终于在2018年底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总结梳理了320多个液压控制多路阀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参数点,编写了各类现场作业指导书1400多份,并研发出垂直立浇砂芯铸造工艺。这一创新,将国际最先进的液压件铸造熔炼技术生产效率提升了50%。
经过自主研发,马艳东团队突破了熔炼、砂芯等一批关键技术,生产的产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研发了国内首个多合金元素铁水熔炼“预测、监测、控制、反馈”和“喂丝球化自动导航”控制技术,成功开发了能适应寒冷恶劣环境的高强度、高延伸低温球铁。仅熔炼工艺改进一项,就为企业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工艺性能稳定性从85%提升至90%。
从2018年起,马艳东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在海工海事油缸铸件上,成功突破了长行程大缸径海工油缸端盖导向套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产品被应用于上海打捞局5600吨风电安装船的升降系统,打破了国内纪录;在新能源油缸铸件上,为“一带一路”中阿合作项目——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迪拜光热超级工程,提供了全套12780支液压缸的铸件……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马艳东说:“我们唯有不断创新,向‘新’而行、向‘实’发力,才能赶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恒立液压常州铸造分公司,70%的主管都是马艳东培养出来的。作为“恒立学院”产业教授和东华大学硕士生导师,马艳东先后为恒立液压乃至整个液压行业培养了174名高技能应用人才。
近年来,马艳东荣获中国机械优秀工匠、中国铸造大工匠、市“龙城工匠”、江苏好青年等称号。如今,随着企业从传统机械制造向数字化转型之际,马艳东和他的团队正瞄准新能源产业领域,立志做大、做强民族品牌,为世界工程装备装上“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