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共建,学来“产改”良方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常州新闻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陈一峰 秦玲琳 秋冰 常工宣
“原来是小班制,一个机组配5个班,每班6个人,遇到紧急情况,调配人员很麻烦。现在,实行大班制,一个机组配一个班,人员配备比原来少了,遇事调人反而更方便了,而且,大家相互切磋技艺的机会多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快了,收入也比原来高了。”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三号机组集控运行班大班长陆凯对班组改革大加赞赏。
陆凯介绍的大班制,是戚电公司与中车常州车辆有限公司实施“产改”结对共建,从中车常州公司学来的“产改”良方,2023年6月底启动实施。
戚电公司运行部是全公司最大的生产作业部门,拥有一线工人181人,担负着6套燃机机组的发电运行任务。原来,集控运行班组被划分为15个小班,平均每班6—7人,实行五班三倒模式,这对机组运行没有问题,但是结构化缺员问题较为突出,岗位分工过细,职工技能单一,人员结构老化,主要岗位或关键性岗位人员捉襟见肘,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现象。戚电公司燃机参与大方式调峰运行已成常态,在原有人员配置下,当省调要求进行多机同时启停等重大操作时,人员调配紧张,只能依靠党员、劳模干在前。如遇班组人员公休、病休、公派等情况时,让本来就人手紧张的调派“雪上加霜”。
为了让“产改”工作走深走实,去年6月5日,我市率先在国有企业中按照“一企一策一特点”要求,实现国企“产改”全覆盖,使国企成为政策的落实地、成果的集成地、问题需求的发现地、创新政策的策源地、产业工人获得感强的实现地。全市20家国有企业签订了《国有企业“产改”结对共建协议》,8家国有企业签订了《供应链配套企业“产改”结对共建协议》,戚电公司就是在这次“产改”推进会上与中车常州公司“结缘”的。
学习中车常州公司的先进经验,推行大班制改革后,戚电公司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他们持续创新培训方式,打造多元培训机制:导师带徒,加速岗位人员回炉再造,一支有技术、有口才、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四有”内训导师团,与班组员工结对帮扶,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由贡文明等大师领衔,围绕生产技术难题开展“头脑风暴”,制定攻关项目,让创新、进取、成长成为时尚;推陈出新,探索青工培训新路子,把原来的“跟班学习”转变为“常白班轮班学习”、“一师一徒”转变为“一对多”“多对一”,构建起师徒之间多向交流新型传帮带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新鲜优质血液;岗位互学,催生全能值班员机制,把竞赛按岗位培训的量化指标分解到季、月、周,通过专业工程师授课、“一对一”提问等形式,做到经验有人“传”、学习有人“帮”、工作有人“带”,让年轻人快速适应岗位,并得到快速成长。
为推动“产改”从点的试行走向面的破题,我市在推进“产改”的过程中,持续深化试点先行,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示范带动、民营企业积极主动、链主企业引领联动,循序渐进、有序拓展试点范围,培育打造更多“走在前、做示范”的“产改”样本。目前,全市累计培育试点企业1020家,覆盖产业工人52万余人。
胡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