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白云新城构筑优质教育新高地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6版:楼市 上一篇 下一篇
□刘燕涛
随着ICC白云新城的建设全面展开,鸣珂巷幼儿园分园、觅渡桥小学分校、第二十四中学分校,相继在ICC白云新城落户。一场以“传承常大文脉,构筑教育高地”为核心理念的教育资源整合就此开始。
在占地千亩的ICC白云新城,同步规划建设从幼儿园到初中优质教育资源,这将是常州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令人心动不已的是,晋陵集团不仅联手了诸多名校教育集团,且在规划、设计、配套、建设等方面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将关注人的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全面成长的理念,充分融入到校园的空间布局、学校的一草一木、校舍的功能提升。
教育规划布局领先一步
ICC白云新城择址常州大学原址,规划之初,常州市、区两级与晋陵集团就确定了打造常州教育资源新高地的总体思路,不仅服务ICC白云新城未来的新居民,还将惠及整个钟楼区。
鸣珂巷幼儿园有着百年历史,是全国十佳示范学校,是常州现代幼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领军者,2013年成立“鸣珂巷幼教集团”,开启新的历程。此次入驻ICC白云新城,是“百年老园”在城市更新建设的又一次探索创新。觅渡桥小学是常州小学教育的明星,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有着百余年的深厚历史底蕴。第二十四中学多年来坚持高标准履行义务教育职责,把深化课程改革和优化常规管理结合起来,把促进学生发展和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实现义务教育目标和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市民向往的优质学校。
大批教育资源汇集于此,为城市更新建设注入了文教灵魂,更为ICC白云新城注入了“尊文重教”的基因,“两园两校”的教育新格局即将呈现。
校园设计建设超前一步
纵观ICC白云新城教育布局整体规划,首先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其次四个教育地块联动开发,总用地面积近9万平方米,体量庞大;再次容积率小于1.2,符合现代教育的空间理念。“极致自然”“打造与自然共生的幼儿园”“开阔的圆弧视线、向心的社交空间”等一系列校园设计新理念在校园建设中得以实施。
据介绍,学校建设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如中学校园注重为学生创造寓教于乐的广阔天地,为教师营造教书育人的示范校园,为青少年延伸兴趣爱好的课外场所,为社区提供阳光健康的锻炼场所,为家长提供温馨舒适的人文关怀。再如,觅小新校园提出,要让孩子们能在这里体验到自然的变化,课间能够充分释放他们自我活力的一面,在有限的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运动,随时随地都能有交流学习的地方等。这些理念都在学校功能配置、校舍空间、校园空间中得到创新与发挥。二是贴近自然,关注自然与艺术。创意谷、班级花圃、下凹绿地、参与式农场、雨滴广场、下沉花园等引进了校园内。设计团队介绍说,一般幼儿园喜欢把各种颜色“堆”在一起,其实让孩子过早接触到太多色彩和图案,容易破坏掉他们对美的认知,因此,根据“鸣幼集团”的教育理念,引进了“儿童是空间最灵活跳跃的元素”的设计思想,在开设了多功能室、乐高教室、科学发现、图书室、开放厨房等功能配套的基础上,开辟了火山泡泡、钻洞、独木桥、泡泡云跳床、泡泡小池塘、一米小农场、树屋户外课堂等一系列贴近自然、贴近孩子天性的空间设施,让活跃的元素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校园建设同样也体现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体现了ICC白云新城的生态之城理念。绿植设计以“生态优先、适地适树”总原则,以江南地区乡土植物为主,在校园增强生物多样性与科普性,营造舒适而富有生机的校园。
社区全齡教育跨大一步
ICC白云新城设计了一个“思源”景墙——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充分体现了ICC白云新城打造“全龄化教育社区”的总体构。
ICC白云新城的教育建设具有很强的开放度,一方面要向ICC白云新城的新居民提供“十分钟步行”学生上下课的条件,节省了上学路上的时间,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睡眠条件;另一方面要将部分文体设施在假期向社区开放。同时,发挥学校的文教人才优势,与社区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社互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学校活动,让学生更多参与社区活动,形成双向奔赴。
目前,晋陵集团针对ICC白云新城已开始筹组社区大学、图书馆等,打造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兼容的“步行10分钟完整教育圈”,为全龄段社区人群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环境。开始规划“共建共享”新模式。学校的资源共享,学校放学后及周末对社会开放,学校下午5:30以后教学功能已结束,可在6:00至7:00以后及周末独立运营,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价值最大化。
新校园内下沉庭院设计,特别是图书馆内庭院景观、报告厅前庭院引人入胜。无论是理念与手法都代表着当代建筑设计的全新理念,从艺术性、功能性到生态、低碳等都表达得充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