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走村串户的生意人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那些年,总有货郎挑着担子来村里做生意,就是我们俗称的货郎担。说是生意,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买卖。
我们心中的货郎应该是换糖佬。一般都是上点年纪的老头,挑着一副比平常人家家里挑稻谷用的稍小稻箩,上面放一个竹匾,匾里放着妇女们用的针线、针箍、滚边(鞋子包边布)之类的小百货。还有装在玻璃瓶子里的彩色小圆糖,那是小孩子看一眼就会流口水的。
货郎担上的小商品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废品换,比如:用剩的牙膏皮、旧皮鞋、旧电池、鸡毛鸭毛鹅毛等都可以。只是,这些废品不是想有就有。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围着货郎担眼馋地看个热闹。
隔壁村一个中年男人,每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就会挑一副水桶担子,一头豆腐,一头豆腐花,来村里叫卖。豆腐多少钱一块,我没印象了。条件好的人家才能经常买豆腐吃,一般人家都是难得撩(溧阳话音,豆腐从水桶里捞出来,即买)几块豆腐改善下伙食。后来才知道,他是吕同学的父亲。家里做豆腐,也让人羡慕,至少隔三岔五可以弄点豆腐改善伙食。而且卖豆腐,手里多少有活钱,生活条件会比一般人家要好点。
磨剪刀刬薄刀(溧阳话音,即菜刀)的,一般也是老头,扛着一张长条凳子,上面固定着磨刀工具,一边沿村转,一边吆喝。村里人家菜刀、剪刀不快(锋利)了,给磨下,就又锋利了。
每到夏天,还有骑着自行车卖棒冰的。装棒冰的木箱子绑扎在自行车后座上,进村后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用木块拍打木箱子,一边吆喝:“卖棒冰了……”即使不喊,听着这“啪啪”的声响,大家都知道是卖棒冰的来了。无非是赤豆、盐水棒冰,却是孩子眼中的超级美食。好像六七分钱一支,但是,一整个夏天,我们也只会买上一两次解解馋。有次,隔壁的英出门买棒冰,却不想是小学的陈同学。陈同学免收了三支棒冰钱,弄得双方都怪不好意思。
我们隔壁蒋家村的一中年男人,隔段时间就挎着一只竹篮子来村里剃头。一般都是给老人、小孩剃头,讲究的人要去街上理发店剃头。因为是同一大队的,对人头比较熟悉,他总是算计好,谁谁要剃头了,才来。来了就忙碌半天、一天,一点不浪费时间。
铳炒米的,先是铳颗粒状的,后来也有铳长条管状的,特别香,孩子们都喜欢吃。加工费并不贵,多数人家还出得起,大米总是现成的。除了大米,黄豆、蚕豆等都可以铳,比自家在锅里炒出来的要松脆许多。所以,每次铳炒米都要排长队,要铳到很晚才能收摊。这些年,城里小区偶尔也会看到有铳炒米的,用的机器和铳法,看着和几十年前的差不多。
平常,还有箍桶匠、修补锅碗的、碗底凿字的等各种小生意人,也是小手艺人,来得不是很频繁,毕竟生意少。还有炒炒米的,就是腊月里做炒米糕的炒米,家家户户都要炒上十几斤,甚或几十斤。弹棉花的,也就是做棉被的,一般到农村冬闲季节才会来。
大约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农村生活条件相对好些了,平常也会买点荤菜,或是自家地里没有的蔬菜改善下伙食。每到下午三四点钟,总有人骑着自行车来村里叫卖菜肴。我清晰地记得那人总会用沙哑的声音沿村叫卖:“夜饭菜来则了,排骨鸡……”还卖什么菜,我记不得了,排骨鸡于我却是印象深刻。开始,我还疑惑,排骨鸡到底是啥东西?后来才知是剔去肉的鸡,仅剩一个鸡骨架子,就是鸡骨头,它还挺畅销,便宜啊!而且用来煨汤还是很鲜的。当时,算大荤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排骨鸡在营养过剩的今天,倒是非常好的食材,只可惜,现在的菜场、超市都看不到有卖。
如今,我居住在小城里,一样有生意人走街串区,做点小本生意。我们小区里,经常会有人骑着电动三轮车叫卖圆桌台面、塑料板凳、擦洗油烟机的,还有收旧手机、旧电脑的。尤其收废纸旧塑料的,更是一天来好几拨,吆喝声可谓此起彼伏。冬天,还有人开着小卡车在小区里售卖南瓜、生姜、洋葱、山药之类的。夏天,则会在小区里卖西瓜,卖自家地里种的水瓜、梨瓜之类的,满满的都是生活烟火气息,也是很多人的谋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