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抗洪回忆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有一本塑料封皮的64K空白笔记本。尽管塑料皮已僵硬,有些老化,内页已泛黄,但每当我看到它,思绪就会回到60年前那火热的青春岁月。
那是1963年9月,河北省人民慰问团受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委托,为战胜当年8月份河北特大洪水,向参加抗洪抢险的部队指战员赠送了《防汛斗争胜利纪念册》。纪念册内页有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题词和邓小平同志1963年9月的题词“英勇奋斗,战胜洪水,为建设和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继续努力!”并附一封中央防汛总指挥部1963年9月20日“给参加防汛斗争的人民解放军的慰问信”。
1963年8月上旬,太行山东侧的华北平原遭受了特大暴雨的袭击,一周之内倾泻了大大高于往常全年的降水。连续的暴雨,引发了太行山区各条河流水位暴涨,洪水猖狂下泄,大小水库承受不了,洪水摧毁大坝,大面积洪峰向平原地区凶猛扑来,桥梁、涵洞被毁,京广线被多处冲断,大片民房、农田被淹。邢台、保定、邯郸等市市内最深积水达2—3米。我部队驻地鸭鸽营北约7公里的高邑铁路大桥也被冲毁。在这极其严重的特大水灾中,我部队首长接上级命令,停止了日常训练,全力投入抗洪斗争。
部队营房地势较高,洪水只淹到脚踝,机场和油库及附近村庄已全被洪水淹没。
飞行大队干部学员负责保护营房,堆沙包阻止洪水漫入营房,机务队负责守护油库,警通连到附近村庄搜救被洪水围困的灾民并接入营房内安置。我当时在气象台,除正常值班外,非值班时间作为团直机关机动救援人员随时待命处理突发情况。
一天,我们机动救援人员接到命令,到鸭鸽营火车站去救援滞留在车站的灾民。
由于几日暴雨后,韩村(属于柏乡县)已被洪水淹没,部分韩村灾民被当地干部疏散到地势稍高一点的鸭鸽营火车站。该火车站是一个很小的车站(四等站),候车室仅约40平方米。由于车站前路基已被冲垮,地方干部担心车站也会被冲毁,向部队求援,希望将滞留在鸭鸽营火车站的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区。部队首长接到求助要求后,即命令我们团直机关十多人的机动抢险人员立即出发,实施救援。
此时的铁路路基已被洪水冲刷成大约40—50米宽,20—30米深的深沟。沟内咆哮的洪水翻滚着黄色的浪花,连泥带沙,哗哗地发出巨大的响声,向东冲去。铁轨连着枕木,像一架长梯似的,悬空横挂在深沟上晃悠着。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踏在凌空的枕木上,走向车站。到车站一看,室内黑压压地挤满了人,站台上也挤满了人,大都是老人、妇女、小孩。他们见到解放军来了,非常高兴,紧锁的眉头打开了,纷纷说着“有救了,有人来救我们了!”我和战友们分别找到需要帮助搀扶的群众,冒着大雨,依次走上凌空的枕木,一步一晃地前行。这时的我,右手抱着一个小孩,左手拉着一个大孩子,背上背着老大娘的一个大包,老大娘抓住我的肩膀,四人一同走上枕木。小的孩子被我抱着,呆呆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倒也无碍。稍大一点的小孩,被我拉着走在晃晃悠悠的枕木上,感觉害怕了,不敢走,此时老大娘也很担心犹豫。我就安慰他们:“不要怕,慢慢地,一步一步跨,看着枕木,不要看下面。”“有我们解放军在,保你们没有事的。”铁轨下面奔腾的洪水,激起一阵阵浊浪,腾出一片片水雾,巨大的水流冲击声震耳欲聋。但是救人要紧,当时也不敢想太多。只记得出发前团直机关首长孙协理员动员时说的话:“车站上等待我们救援的,都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无论如何要把他们安全地接到营房里来!”就这样,凭着年轻力壮,不怕天高地厚的“痴胆大”,我和十几名战友一起,往返几趟到车站救助老乡,多次行走在这凌空的铁轨枕木上,把被困群众全部安全地接进了营房。
直到6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时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惊心动魄的场面,依然记忆犹新,甚至有些细节仍然有着清晰的印象,使我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