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现在是“抄底”的时机吗?

日期:01-18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马静

9月伊始,长城基金发布公告称,长城国企优选发起式混合基金将于9月8日起正式发行,其中长城基金将认购不少于1000万元。这不是长城基金第一次出手自购旗下产品,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宣布以自有资金认购旗下产品,密集的“自购潮”也引起了许多基民的关注,尤其是刚入市就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的新基民们纷纷咨询,“这是可以加仓‘抄底’了吗?”

年内基金自购金额超36亿元

今年来,陆续听到不少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的消息,尤其是进入8月,A股单边下行,沪市跌幅达5.2%,上市公司掀起“回购潮”,基金自购更是持续跟进,掀起了一波小高潮。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76家基金公司及资产管理机构自购总金额达36.65亿元(不含货币型基金),其中8月份基金自购超7亿元,创下年内新高。

记者上网查询了一下,从自购次数来看,年内出手次数最多的是华夏基金,自购次数高达24次;国泰君安资管、万家基金自购次数分别15次、12次,此外,国泰基金、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均达到了10次。

在自购金额方面,今年最大单笔自购及总自购额排名第一的均来自长江证券资管,其申购旗下长江楚财一年持有期混合发起A金额达3亿元;其次是华夏基金,净申购金额为2.6亿元。另外,南方基金、国泰君安资管、国泰基金、嘉实基金、鑫元基金、摩根基金、汇添富基金、英大基金及红塔红土基金自购金额均超1亿元。

这些基金公司或资产管理机构自购的基金类型主要集中在混合型、FOF和股票型基金上。

业内人士提醒:不能将“自购潮”直接作为择时指标使用

面对基金公司的自购,不少已经“躺平”的新基民心思又“活泛”起来。“前一阵出了一揽子的利好政策,都说到了‘政策底’了,现在基金公司又集体自购,可以跟着‘抄底’了吧。”“85后”基民汤先生持有的两只科技主题的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都不理想,“从年初到现在,净值都下跌了20%以上了,跌得最厉害的那只,亏损率快接近30个点了。”汤先生说,起初还断断续续补了点仓,瞧着其业绩一点都没起色,也就歇了这个心思,“但是每次点开账户看着一路下滑的净值曲线,心里总是不舒坦,总想着能早点出坑。”也难怪最近看着基金公司自购,汤先生摩拳擦掌想要大举加仓了。

相比新基民,老基民的态度似乎平淡得多,老基民邱先生表示,“这么多基金公司自购金额加起来也不过30多亿元,还不如头部机构新发的一只新基金规模大,公募基金自购多半还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吧。”

对此,长期关注市场的业内人士李晔兴表示,历史上的确也有不少基金“自购潮”恰好“抄”在底部的案例,但“抄底”在半山腰的例子也不少。盘点近10年来公募基金进行过的4次大规模“自购潮”,2015年7月~8月、2018年12月、2020年2月以及2022年10月,这些大规模的“自购潮”之后,市场表现却有涨有跌。“机构大规模自购,一方面是向市场注入增量资金;另一方面是将公司及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绑定,表明其与基民们‘同舟共济’的态度,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李晔兴坦言,近期随着一揽子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市场普遍认为到了“政策底”,且大部分基金公司表态当前估值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能简单粗暴地将“自购潮”直接作为择时指标使用。尽管大多数时候,“市场底”离“基金底”不远,但也存在时间差,盲目跟风“抄底”,不排除有短期被套的风险,投资者仍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以及当前所处的市场内外部环境具体进行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