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钉子户”的心理解读
日期:01-18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4版:现代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师大常州创新发展研究院教育培训部 吴志伟
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中,有一学派叫做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提出了“未完成事件”的理论,认为人们会自然地追求原先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当无法满足时,人们会将它带到日后的生活中。由于现实环境已经失去了当时满足需要的基础,彼时因未被满足而产生的包括愤怒、悔恨、怨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等情绪和情感会促使当事人投射、转移和延续到其他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行为和事件上。
用“未完成事件”的理论去解读“高考钉子户”的“特殊”行为,也许可以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大可不必从道德的角度对“高考钉子户”评头论足,既不必认为他们的行为有多么的执着、坚韧和伟大,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效仿;也不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自私、偏执、荒唐和不负责任。
对“高考钉子户”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我们也无需做过度的解读和评判。“千人千面,万人万解”,当事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57岁的梁实已经第27次参加高考,仍未如愿,但他早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高考对他的经商也没有任何的影响。梁实的妻子对他“疯狂”的行为也十分理解和支持。35岁的唐尚珺,今年考了662分,即使仍未圆梦清华,但也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努力”和“优秀”。
从自我成长的视角出发,作为“高考钉子户”的当事人可以沿着自己的“高考之路”逐渐拨开重重迷雾,去找到并且拥抱最真实的自己。对“高考之路”的觉察也许比高考本身更有价值。
其实,很多人的一生都是某一方面的“钉子户”,倘若开启“省察”的模式,人生就有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色彩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