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城市治理,共情才能共赢

日期:01-18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前,“南宁慧泊”事件引发了全国对“划线收费”的热议。一时间,停车收费成了全国性、全网民关注的焦点。虽然有关职能部门从财政的统一性、便捷性等角度做出了解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网民们更关注类似收费问题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透明性。

而与之相对的“进淄赶烤”,却因为游客、市民与政府的双向奔赴,成为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正面典型:市民为了城市主动牺牲“小我”,政府为了城市放下身段真情付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在城市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这张“考卷”上,给出了精彩答案。

“进淄赶烤”“南宁慧泊”两大热点事件,虽然发生的地域不同、产生的反响不同,但背后的底层逻辑却是一致的,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同一个道理——面对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和各种治理难题,不妨多一点共情思维,以共情促成共识,方能获得共赢。

共情原本是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对对方的感情投射做出恰当的反应。城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在以往的城市治理中,经常因为各方立场角度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互不相让,甚至角力对抗,产生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管理职能部门,习惯性地居高临下、以我为主,“一刀切”“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让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深恶痛绝,更无法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的前提是法治,目的是发展,宗旨是民生,本质是服务。共情思维的要义,就在于学会换位思考、打破彼此界限、推动交流互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方共赢。在实践中,往往越是在资源稀缺、供给紧张的地方,越是需要具备这种共情思维,化解矛盾。在推进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以共情思维为导向,推动公共资源向公众开放,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满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市民群众的美好追求已是大势所趋。

同样的停车收费问题,溧阳市坚持多年、钟楼和天宁区日前实施的政府停车场法定节假日免费开放,就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此外,最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的河南安阳瓦岗寨乡政府敞开大门,腾出所有空地方便农户晒粮,被网友点赞:对得起墙上的“不忘初心”。这些都是在共情思维下,将城市治理工作清单置换为民生幸福账单的创新举措。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这意味着,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做到“真共情”,更加主动、积极地和群众站在一起,想方设法为群众创造方便、提供服务。政府管理部门掌握更多的公共资源,了解更多的专业信息,就更应该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打破旧有的常规套路,把该管起来的高效地管起来,把该放开的迅速有序地放开,真正做到收放自如,进退裕如。在具体操作中做到“深共情”,一旦答应开放共享公共资源的,就要认真落实、落细,尤其还要及时回应发展之需、百姓之盼,积极主动探索更多让利于民、普惠于民的新领域,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共情思维,是相互理解,是相向而行,是交互共享。不管是平常的衣食住行,还是城市的精神文明,每一个市民都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化解各种治理问题,除了政府管理部门、相关单位机构,努力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有效利用,也需要全体市民的共情参与。就以机关事业单位的共享停车为例,“叫好容易叫座难”的最大困扰就是部分市民不按约定时间停车以及各种安全隐患。事实上,城市治理中的不少难点、堵点,都与少数市民过于“小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更多地换位思考,从城市发展大局、公众集体利益出发,放下一部分私利,形成共情互动和良性循环,就能推动城市治理从“独奏曲”变为“交响乐”,凝心聚力画好城市治理的“同心圆”,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